
而在最新推出的 USB 3.2 规范中,则是活用日渐普及的 Type-C 型式端子,透过内部成对的
脚位与线芯,达到双通道运作的效果,将数据传输速度翻倍至 20Gbps。
▲USB 的速度从最初的 12Mbps,一路攀升到 USB 3.1 Gen2 的 10Gbps,最新推出的 USB 3.2
则上看 20Gbps。
Type-C 正反都可插
在讨论 USB 3.2 之前,我们要稍为复习一下 USB 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就是主、客端都逐渐转
为采用不具方向性的 Type-C 端子。
在 USB 2.0 与先前规范中,主控端(通常是计算机)的连接端子采用 Type-A 型式,而设备
端(如外接设备)则有 Type-B、Mini Type-B、Micro Type-B 等不同尺寸的型式,其内部主
要具有 4 条内芯,分别为负责传输数据的 D+、D-,以及传输电源的 Vbus 与接地端 Gnd。
USB 3.0 则保留 USB 2.0 原有的 4 条内芯,并加入 SSRX+、SSRX-、SSTX+、SSTX-等高速数据
传输信道,以及额外 Gnd_Drain 接地端(用于降低噪声干扰)等 5 条内芯。在端子型式方面,
主控端采用 USB 3.0 Type-A 型式,它将传统 Type-A 的 4 个接点放至于原本位置,并将其余
5 个接点放置于后方,因此插入 USB 2.0 设备的时候,能够直接连通原本的 D+、D-、Vbus、
Gnd 等脚位,达到向下兼容的目的,而设备端则采 USB 3.0 Type-B、USB 3.0 Mini Type-B
等型式。
至于 2014 年 8 月完成的 Type-C 规范,则一改上述设计,不分主控端、设备端皆统一采用
Type-C 型式,端子本身也没有方向性,正反双面都能插入并正常运作,不再需要分辨线材
主客方与端子正反向,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Type-C 端子的总线可以分为 12 组、共 24 支成对脚位,如 A1、B1 是同样的定义,但是分别
为于左上与右下的位置,A2、B2……A12、B12 等脚位则依序排列,让定义相同的角位呈线
点对称的布局。
所以当正向插入的时候,A1 脚位就会出现在左上位置,然后向右依序为 A2、A3……A12,若
反向插入的话,从左上开始的脚位顺序就会成为 B1、B2……B12。所以无论是正向或反向插
评论0
最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