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基于 MATLAB 的数字基带信号及其功率谱研究
宋建华,朱 勇,王尔馥,刘 勇
(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
摘要:数字基带信号是通信系统中最基本的信号之一,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类信号,利用MATLAB软件从时域和频
域两个角度对其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而后分别从信号的不同极性、不同占空比等方面对其
功率谱密度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 AMI 和 HDB3 两种线路码也做了实验比对。通过该实验能够比较清晰地对数字基带
信号有了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数字基带信号;MATLAB;占空比;功率谱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16)11-0007-03
0 引言
在某些传输距离相对较近的数字通信系统中,信号一般
无需经过调制和解调,可以直接在其中传送,这样的通信系统
称之为数字基带系统
[
1
]
。数字基带系统中传送的信号就称为
数字基带信号(Digital baseband signal),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种类很多,有些比较简单,适合在设备内部进行传输,有些相
对较为复杂,更适合在通信线路中传送
[
2,3
]
。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
征,以便于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些信号,为后面的数字
基带传输系统、数字带通传输系统的学习乃至于实际的工程
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若想了解数字基带信号各类码型的特性,最好的方法
莫过于制作一个实际的系统,用实验设备对其进行实际的
测试和分析。但是,这样做的代价是成本太高并且时间又
长。由于计算机仿真的好处就是相当于把大多数实验设备
或器件都搬进了计算机,通过软件模拟的方法可以让实验
人员能够比较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结果,节省了很多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
4,5
]
。因此,本文即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式,利用
MathWorks 公司的 MATLAB 软件设计出几种常见的数字
基带信号
[
6
]
,分别从时域波形和功率谱密度两个角度对其进
行研究分析。
1 实验原理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中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有单极性非归
零码(NRZ:Non-Return to Zero)、单极性归零码(RZ:Return to
Zero)、双极性非归零码(BNRZ:Bipolar Non-Return to Zero)、
双极性归零码(BRZ:Bipolar Return to Zero)、交替传号反转码
(AMI:Alternate Mark Inversion)和三阶 高密度双极性码
(HDB3:High Density Bipolar 3)等。
1.1 基带信号的时域波形
NRZ 码和 RZ 码只具有单向极性电平,可以简单的看成
信号有脉冲时为“1”,而无脉冲时则为“0”,两者的差别在于脉
冲的占空比不同,NRZ 码的占空比为 100%,而 RZ 码的占空
比小于 100%,所谓占空比即脉冲宽度 与码元宽度 Ts 之比 。
BNRZ 和 BRZ 是具有双向极性电平的脉冲信号,其他与 NRZ
码和 RZ 码的编码规则一致。一般来说,这四种码型只适用于
在设备内部或短距离的传输,不适合在通信线路中传送,因为
它们往往存在直流分量和较丰富的高频分量,占用了较宽的
频带。
AMI 码的编码规则也比较简单,可以看成将 NRZ 码中
的“1”交替的以“+1”和“-1”进行变换,而“0”则保持不变。这
样编码最大的好处在于有效地消除了直流分量,并且高、低
频分量很少,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HDB3 码可以看成是
AMI 码改进型,解决了 AMI 码中易出现的连 0 问题,其编码
规则参见文献
[
1
]
。HDB3 码虽然编码比较复杂,但是解码非
常容易,并且该码型无直流成分、高、低频分量少,长连 0 时
仍能提取出同步信号。因此,HDB3 码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
[
7
]
。
1.2 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设g
1
(
t
)
和 g
2
(
t
)
分别表示基带脉冲序列中码元的符号“0”和
“1”,它们在码元周期 T
s
时间内出现的概率分别为P和 1-P,并
设前后码元统计独立,则该数字基带脉冲序列 s(t)可表示为:
(1)
其中
(2)
s
(
t
)
可以分解成稳态波 v
(
t
)
和交变波 u
(
t
)
两部分,其中 v
(
t
)
为 s
(
t
)
的统计平均分量,可以表示为:
(3)
而
(4)
un
(
t
)
是 u
(
t
)
的第 n 个码元,有 ,可写成:
(5)
其中
根据傅里叶级数和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的关系式
[
8
]
,可算
得稳态波 v
(
t
)
的功率谱密度为:
(6)
其中:
u
(
t
)
的功率谱密度为
(7)
其中
;
2016
(Sum. No 167)
信息通信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2016 年第 11 期
(总第 16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