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质子位于原子核内,带有正电荷;中子也在原子核内,无电荷;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带有负电荷。
2. **离子的形成**:当原子通过得失电子改变其电荷状态时,就形成了离子。如果原子失去电子,它会成为带正电的阳离子;反之,如果原子获得电子,它将变为带负电的阴离子。例如,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Na⁺,氯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变成氯离子Cl⁻。
3. **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非常小,为了方便计算和表述,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它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比较得到的比值。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而是一个无单位的数值。
4. **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由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公式为: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一个质子的质量 + 中子数 × 一个中子的质量。例如,氧原子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其相对原子质量约为8 × (质子质量 + 中子质量)。
5. **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通常用来描绘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分布。例如,氢原子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结构示意图中只有一个圆圈代表原子核,内含一个加号表示质子,外围有一个电子轨道表示电子。
6. **原子的种类**:原子种类由其质子数决定,即元素的原子序数。例如,氢原子的质子数为1,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元素。
7. **离子的结构**: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显示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而阴离子则相反,核外电子数多于质子数。
8. **电子的得失与离子化**: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可能涉及电子的获得或失去。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的结果,而阴离子是原子获得电子的结果。离子可以通过电子转移恢复成原子,这意味着离子可以变成原子,反之亦然。
9.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不是电子。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同时也等于核外电子数。原子不一定都有中子,如氢的同位素之一——氕(H-1),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10.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对于一个氧原子,如果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那么其实际质量可以这样计算:实际质量 = 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 / 12)。
11. **原子的不相等之处**:两种不同的碳原子,尽管质子数相同,但如果中子数不同,它们的质量就会有所不同。在这个例子中,一种碳原子有6个中子,另一种有7个中子,因此它们在原子质量上是不相等的。
12. **错误概念澄清**:B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C选项也是错误的,因为氢原子就没有中子;D选项同样错误,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A选项是正确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3. **构成物质的粒子**:物质可以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而氯化钠晶体由钠离子和氯离子交替排列构成。
以上就是关于鲁教五四制初中化学八上《3第1节 原子的构成》所涵盖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以及相关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