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1年11月25日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期间焚烧圆明园的行为作出的回应。雨果在信中表达了他对圆明园这一世界艺术瑰宝的赞美,同时对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知识点】:
1. **历史背景** - 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期间他们攻占北京,并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掠夺。
2. **圆明园** - 圆明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年间,被誉为"万园之园",因其艺术价值和建筑成就而闻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3. **雨果及其作品** -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以其小说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等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4. **文章结构** - 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包括对圆明园的赞美、对侵略者的讽刺以及雨果的情感表达,旨在揭示英法联军行为的无理和对文明的亵渎。
5. **语言风格** - 文章采用了反语和讽刺的手法,如形容英法联军为"文明人",以此揭示其行为的野蛮本质,体现雨果的批判精神。
6. **情感与价值观** - 雨果在信中表达出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他的爱憎分明和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全文。
7.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包括理解文章思路、把握主题思想,体会作者情感,以及学习文章的讽刺语言风格,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批判思考能力。
8. **教学方法** - 教案中提到通过展示圆明园前后对比图片导入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背景,同时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9. **学生感受** - 学生可能会对英法联军的暴行感到愤怒,对雨果的同情心表示敬意,也可能对历史事件引发的思考,如国家实力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以及新中国崛起的意义等进行讨论。
10. **课堂反思** - 教学设计遵循新课改理念,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解读,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兼顾阅读、写作和思维训练。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还能对文学作品中的批判性思维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激发对文化保护和国际正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