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解析】
1. 文言虚词的用法:
- "何"的用法:在例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中,"何"表示疑问,译为"凭什么"或"如何"。选项A的"何其衰也"中的"何"表示程度,译为"多么";B项"大王来何操"中的"何"同样表示疑问,译为"携带了什么";C项"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何"表示疑问,译为"怎么";D项"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中的"何"也是疑问,译为"为什么"。所以,与例句意义相同的选项是B。
2. "所"的用法:例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所达到的地方"。选项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中的"所"也表示地点;B项"成为人所杀"中的"所"与"为"一起构成被动结构;C项"不宜有所过"中的"所"与动词"有"搭配,表示行为的对象;D项"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与"以"一起构成固定搭配,表示"用来……的"。所以,与例句意义相同的选项是A。
3. "为"的用法:例句"如姬为公子泣"中的"为"表对象,译为"向,对"。A项"为不用力焉"中的"为"表示"因为";B项"若属且皆为所虏"中的"为"表被动;C项"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为"表示"为了";D项"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为"表示"对,向"。与例句意义相同的选项是D。
4. "因"的用法:例句"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中的"因"表示"因此,得以"。A项"因谗之"中的"因"表示"趁机";B项"不如因而厚遇之"中的"因"也表示"趁机";C项"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中的"因"表示"通过,经由";D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因"表示"凭借,利用"。与例句意义相同的选项是B。
5. "者"的用法: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中的"者"表示定语后置,译为"……的人"。A项"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中的"者"用于判断句,表示"……是……";B项"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中的"者"与前面的形容词构成定语后置结构;C项"今者项庄舞剑"中的"者"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D项"此三者,吾遗恨也"中的"者"表示列举的项目。与例句意义相同的选项是B。
6. "之"的用法:例句"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A项"均之二策"中的"之"也是指示代词,译为"这两项";B项"句读之不知"中的"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视五人之死"中的"之"也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例句意义相同的选项是A。
7. "过"的用法:"过"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多种含义,如经过、犯错误、超过等。根据上下文,这里的"过"应分别理解为"拜访"、"经过"、"责备"、"超过"和"超过"、"犯错误"。
8. "或"的用法:"或"在古文中可表示"有的人"、"有时"、"或许"等。这里的"或"应分别理解为"有时"、"或者"、"如果"、"或许"和"有的人"、"或许"。
9. "师"的用法:"师"在这里有多重含义,包括"老师"、"学习"和"效仿"。"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师"指"老师";"吾从而师之"的"师"表示"学习";"吾师道也"的"师"是动词,意为"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指的是"尊师重道的风尚";"耻师焉"的"师"也是动词,表示"跟从老师学习"。
10. "阳"、"毛"、"窦"、"极"、"若"的用法:
- "阳"在古文中通常指山的南面。
- "毛"在这里特指植物覆盖,即植被。
- "窦"指洞穴或缝隙,这里指石头上的小孔。
- "极"在这里有"最高点"的意思,"极天之天门"指通向天的最高处的门。
- "若"在这里表示"像",形容天门像古代的钱币形状。
以上是对文言虚词、实词以及部分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的解析,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古文至关重要。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掌握好这些基本的语言元素是提高阅读和理解古文能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