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唐宋散文 方山子传》是一篇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教案,主要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旨在深入理解唐宋散文中的经典篇目——《方山子传》。这篇教案关注的重点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意图,以及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我们要了解作者苏轼,他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的人生经历丰富,政治生涯起起伏伏,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这段经历对他创作《方山子传》有着直接影响。他对方山子的描绘,既是对方山子独特人生选择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寄托。
文章的写作动机在于,苏轼被方山子抛弃荣华富贵,选择淡泊生活的态度所吸引。方山子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的侠义精神,成年后转向读书,晚年则隐居乡野。这种与众不同的生活道路,尤其是他晚年在光、黄间的隐居生活,让苏轼深感共鸣,因为此时他自己也正处于被贬谪的困境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方山子的“异”表现在何处:他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如住草庵、吃素食、不乘坐车马、穿着简朴;他的待人接物方式低调,不与世人交往,鲜为人知;他的家庭背景显赫,但他却选择与世无争,放弃了家族的财富。这些都构成了方山子独特的形象。
通过对比方山子的两次邂逅,可以看出他并非普通的隐士,第一次邂逅时的豪侠之气与第二次的淡泊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当苏轼向他诉说自己的遭遇时,方山子的“俯而不答,仰而笑”揭示了他对世事的洞悉和对苏轼的深深理解和同情。
文章第三自然段采用倒叙手法,描绘了方山子少年时的侠义行为,强调了他的性格转变。第四自然段介绍他的家世,进一步突出他的“异”,表明他放弃显赫家世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内心的追求。
通过对全文的研读,我们可以提炼出文章的主旨:一方面,它揭示了方山子作为一个异人,如何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苏轼通过对方山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的反思与自我认同,也寄寓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对比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作者对方山子的敬佩之情更为鲜明,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