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化学实验操作规范:在描述中提到的液体取用量原则,如没有明确指示,液体一般取1-2毫升。酒精灯的酒精填充量不应超过其容积的三分之二,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些都是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规范,旨在保证实验安全。
2.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分: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如冰水混合物、高锰酸钾、铜、液氧等;而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洁净的空气、自来水、硫燃烧后的生成物、电解水后的生成物等。
3. 元素定义:决定元素种类的依据是原子的质子数,因为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核电荷数,从而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4.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核外电子数。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那么该原子的中子数为30,粒子总数为质子数加中子数加电子数,即26+30+26=82。
5. 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数的关系:相同质量的金属,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包含的原子数越多。因此,1克铁、铜、锌中,含有原子数从多到少的顺序为铁>锌>铜。
6. 分子与离子的概念:分子是由相同或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离子则是原子或分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带电粒子。
7.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例如,27克铝箔在充足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物的总质量一定等于27克,这是因为质量守恒定律。
8. 溶液的相关概念: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特定溶质的溶液,而未饱和溶液则还可以继续溶解溶质。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不饱和溶液。例如,食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不饱和溶液。
9. 溶剂与溶质:在常见的溶液中,如碘酒、糖水、70%的酒精、稀硫酸等,溶剂通常是水。只有在特定的溶液(如石油醚、乙醇等)中,溶剂可能是其他液体。
10. 浓溶液与稀溶液的配置:用浓盐酸配制稀盐酸时,需要用到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烧杯作为容器,玻璃棒搅拌均匀,胶头滴管用于精确控制添加液体的量。
11.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这是因为在溶液中粒子间的接触更为频繁,使得反应更容易进行。
12. 酸碱指示剂的性质: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蕊试液后,先形成碳酸,使溶液变红,加热后碳酸分解,溶液恢复紫色。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初中化学的重要概念,包括实验操作、物质分类、原子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以及溶液的性质等,对于准备中考的初三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复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