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当代青年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平台。韩炳哲的数字信息时代批判哲学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数字世界,尤其是年轻一代。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20至2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达到24.6%,大学生群体占比20.2%,这表明网络已成为青年群体不可或缺的生活组成部分。 青年在网络中塑造的自我往往带有亚文化特征,他们在网络游戏、在线购物、娱乐社交等领域活跃,形成了独特的网络社交和娱乐习惯。这种网络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网络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展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一面,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他们过度依赖网络,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与体验,从而产生心理上的“量化”现象,即过于追求虚拟世界的成就和认可。 青年在网络中建立的“量化自我”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孤独感。为了缓解这些问题,青年需要学会主动剥离网络身份,寻找具有成长意义的“质化自我”,即那些能促进个人情感、认知和社交发展的活动和经历。这包括培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发展线下兴趣爱好。 韩炳哲的理论指出,网络时代的个体面临着“后人类”社会的挑战,身体和物质性的存在被数据化和信息化技术所弱化。在这种社会结构下,青年的网络生活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如从传统课堂学习转向网络学习,而且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米尔斯的工作伦理观念已被网络闲暇伦理所替代,大学生逃课现象普遍,反映出网络娱乐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网络还成为青年弥补现实生活中闲暇缺失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处在精神发展关键期的青年群体。然而,过度沉溺于网络可能导致青年个体的社会化不足,影响其人格和社会技能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网络使用对青年心态的影响至关重要,以便提出有效的引导策略。 当代青年在网络自我建构的过程中面临着心理挑战,他们需要找到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平衡的方法,保持健康的网络习惯,同时重视线下的人际交往和实际生活体验。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应关注这一问题,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青年构建健康、全面的自我认同。
- 粉丝: 132
- 资源: 23万+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