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与《说文解字》中“丂”字的两种用法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朝晚期的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对于研究汉语词汇和汉字的起源具有极大的价值。《说文解字》则是东汉许慎所著的一部字典,它首次将汉字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解释,是我国古代汉字学的巅峰之作。
文中提到的“丂”字,在古文中具有“亏(于)”和“巧”两种用法,这反映了汉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同一个字由于音、义的差异,可以产生多种用法的现象。根据史大丰的研究,这两种用法在甲骨文中的形态并不相同,它们在演变过程中被后世误解为同一个字,实际上音义均有差异。
#### “丂”字的两种用法分析
1. **作为“亏(于)”的用法**
-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丂”字有气欲舒出之意,认为它是“于”字的古文形式。而“于”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存在两种写法,简体和繁体。简体的写法是两个横笔加一个竖笔,而繁体的写法则在简体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类似“弓”形的弯曲笔画。
- 从甲骨文的字形来推断,“于”字的本义可能并不像许慎所说的那样,与“气之舒亏”有关。而是有学者提出其他解释,如郭沫若认为“于”的本义为竽,而徐中舒则认为“于”是画大圆的圆规。这些解释都试图摆脱许慎关于“于”字的象形解释。
2. **作为“巧”的用法**
- 在甲骨文中,“巧”字可能也是由“丂”字演变而来,但这种用法在小篆中已经与其他用法混为一形。
- 文中指出,“丂”字在古代文献中作为“巧”字使用,并不是因为其象形,而是因为它的音与“巧”相近,属于同音假借。这一现象在古文字学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由于汉字的象形特征在语音变化后仍保留下来的用法。
#### 对“丂”字的误解和混淆
- 在甲骨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文字的混淆现象非常常见。有时因为字形的相似,有些原本音、义都不同的字会被误认为是同一字的不同形式。这种混淆往往发生在字形演变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
- “丂”字的不同用法在后世由于书写简化等原因被混淆,使得原本有着不同来源的字形被解释为同一字。这种混淆为后人理解古文增加了难度,也反映了汉字在漫长历史中的演变和变异。
#### 研究意义与方法
-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甲骨文的研究,重新审视和理解《说文解字》中对“丂”字的解释。研究方法上,通过甲骨文的字形分析来追溯“丂”字在古文中的真实用法,从而揭示了古汉语中一些字的原始含义和演变过程。
- 研究还体现了学术的开放性和多角度的解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尝试解释“丂”字在古文中的含义,有的从象形,有的从字形演变,有的从语音变化等方面入手,这些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汉字文化。
#### 结语
通过对“丂”字在古文中的两个来源和用法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说文解字》中的一些解释,还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甲骨文对研究汉字演变史的重要性。这项研究对于文化语言学以及古文字学研究领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解读古代文献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