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它”字考析】
甲骨文中的“它”字,一直以来存在不同的解读,主要集中在“野它”与“野蚕”的争议之中。对于这一字形的解析,直接影响到对部分甲骨卜辞的理解。学者们对此持有不同观点。
《甲骨文它字小考》一文主要探讨了“它”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有学者如《甲骨文字典》和《甲骨文简明字典》倾向于认为“它”字代表的是蛇,因为“它”字的字形与蛇的形象相似,且在古代,蛇常被视为对人类造成危害的动物,因此“它”字可能源自人们对蛇的恐惧和敬畏。
然而,胡厚宣先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主张“它”字应当释为“野蚕”,并引用了甲骨卜辞中的实例来支持这一观点。例如,“戊子卜,乎省于蚕”,他认为这里的“乎省”是对蚕桑之事的省察,反映了殷商时期蚕桑业的重要地位。同时,胡厚宣先生还指出,殷商时期存在蚕神崇拜,有祭祀蚕神的习俗。
另一方面,张政先生持反对意见,他坚持“它”字本义为蛇,并认为“野它示”可能指的是非直系的先王,而非地名。他引用了卜辞中的“元示”、“二示”和“大示”等词,以区分直系和旁系先王。张政先生还认为,“它”字在卜辞中可能是假借字,原本应写作“迤”。
黄国辉先生则认为,“二示”和“它示”可能属于同一类概念,所指的祖先相同,但未明确表示是否同意胡厚宣的“野蚕”说。
通过对甲骨卜辞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它”字在卜辞中有多种用途,包括表示伤害、祭祀和人名或地名。伤害类卜辞中的“它”字,可能源于蛇的伤害意象,后来演变为伤害的泛指。祭祀类卜辞则可能与蚕神祭祀有关,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敬畏。至于人名、族名或地名类卜辞中的“它”,则可能代表特定的人物或地域,这需要结合更多的卜辞资料来进一步考证。
甲骨文“它”字的解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对古代社会生活、信仰以及文字演变的深入理解。不同学者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但最终的结论还需要更多考古资料和严谨的学术研究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