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研究,这一课题源于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甲骨文作为历史上记录汉语的重要符号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然而,甲骨文的研究存在诸多困难,主要是因为甲骨文字的识别和翻译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长时间的学术积累,这使得相关知识难以共享。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甲骨文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计算甲骨学”。在这一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被引入,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传统的人工研究方式,提升研究效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已有的翻译记忆库,通过存储专家确认的现代汉语释读,实现专家知识的共享和重用。这种基于翻译记忆的辅助翻译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达到74.3%的准确率,对于残缺或含有未释字较多的句子则能达到27.2%的准确率。尽管后者准确率较低,但基本上可以满足甲骨文研究的需求。
在甲骨文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中,如果待翻译的甲骨文释文句存在于翻译记忆库中,则可以直接输出对应的现代汉语翻译句。当翻译记忆库中不存在待翻译的释文句时,则需要对源句进行翻译,这个过程是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文章提到,机器翻译技术尽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翻译质量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机器翻译技术从全自动翻译向辅助翻译技术转变,即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已经成为这一领域内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为了构建甲骨文的翻译记忆库,需要收集大量的双语语料库,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检索。这些语料库的建立对辅助翻译技术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大量的翻译实例,能够帮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转换规律。同时,语料库的构建也涉及到语言处理的多个方面,包括文本识别、语言分析、信息检索等。
在国内外,对古籍文字机器翻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江铭虎等人建立的甲骨文字库以及王爽等人实现的基于实例的古文机器翻译系统EBMTAC。郭锐等人还指出构建大规模古今汉语平行语料库以及检索和输入句子最相似的源句子是机器翻译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研究都为甲骨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然而,甲骨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自动翻译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复杂的甲骨文句子结构以及未释字的问题,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如此,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助手段,已经在提高信息工作者和甲骨文专家研究效率方面展现出了其潜力和价值。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更多的技术问题,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验证,以确保该技术能够真正地服务于甲骨文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