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动化方法的光学载荷定标跟踪》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自动化技术来实现对光学传感器在轨性能的连续监测。文章以“风云三号”卫星上的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为例,利用敦煌辐射校正场的自动化观测数据进行连续定标跟踪,从而推算出各个通道的定标斜率。
自动化定标相比于传统的现场试验定标方法,具有显著增加定标频次的优势。文章提到,敦煌场地的自动化观测数据可以提供更加频繁且一致的定标信息,这对于实时监测和评估光学载荷的性能变化至关重要。作者何灵莉、胡秀清等人通过对比搭载于Aqua卫星的高精度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Aqua MODIS)的观测数据,验证了自动化定标方法的精度,结果显示在可见光近红外(VNIR)有3%的定标精度,在短波红外(SWIR)有5%的定标精度。
此外,文章还通过与业务多场地方法的结果比较,表明在3年的时间尺度上,基于自动化观测的定标跟踪方法产生的均值相对偏差整体低于2%,这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对于VIRR的长期监测结果,作者指出利用场地自动化观测可以实现长期定标监测,为其他卫星光学载荷的自动化定标业务化提供了可能。
该研究工作对航天遥感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定标的效率,还确保了定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提升光学载荷数据的质量和应用价值。这种方法的应用扩展性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卫星载荷可以受益于这种自动化定标技术,从而实现更精确的在轨性能监测和数据分析。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自动化方法的光学载荷定标跟踪框架,该框架在提高定标频次、降低误差和实现长期监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一成果为智能系统的开发和参考文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后续的系统开发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