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而设立的重要制度,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居民往往更容易遭受健康问题的困扰,但却缺乏足够的抵御能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NRCMS),旨在通过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来促进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从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然而,学术界对于这种制度的实际效果存在争议。
一方面,有些研究表明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例如,Wang等人(2009)发现农村互助医疗保险显著降低了农村居民的疼痛和焦虑,并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能力。黄晓宁和李勇(2016)则指出新农合制度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日常活动能力,减少了生病的概率。这些研究提供了支持医疗保障制度积极影响健康的证据。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Chen和Jin(2012)的研究表明,尽管新农合覆盖面广,但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有限。刘晓婷(2014)通过分析发现,新农合可能反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医疗保险与医疗总花费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邹薇和宣颖超(2016)则指出,新农合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不明显,可能是因为政策执行不力。
这些研究的分歧主要源于两个问题:一是未能充分解决参保状态的内生性问题,即参保选择可能受到未观测到的健康状况影响;二是健康状况的度量问题,不同的健康指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因此,对于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村居民健康之间关系的评估需要更为严谨的方法。
本文采用配对样本倾向得分匹配差分法(PSM-DID)对2012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医疗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并探究这种影响在不同年龄和收入群体中的异质性。初步结果显示,医疗保障制度并未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和慢性疾病患病率,但显著提高了两周身体不适率。此外,医疗保障制度对不同年龄段和收入群体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这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总结来看,医疗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挑战。未来的研究应更细致地考虑内生性问题,采用多元化的健康指标,并关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个体差异,以提供更全面的政策建议,优化医疗保障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