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的“基于LAMBDA方法的GPS动态相对定位”指的是使用LAMBDA(Least-squares Ambiguity Decorrelation Adjustment,最小二乘模糊度去相关调整)算法进行GPS动态定位的过程。这种技术是高精度实时动态定位(RTK,Real-time Kinematic)的一种,能够在运动状态下实现厘米级别的定位精度。
描述中提到的“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它比基于伪距的定位更精确。RTK的关键在于快速固定整周模糊度,即确定相位观测值中整数倍的波长部分,这通常在动态条件下是个挑战。LAMBDA方法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快速固定整周模糊度,可以进行动态条件下的模糊度参数解算,从而实现高效、高精度的动态定位。
LAMBDA方法由Teunissen在1993年提出,它的主要优势在于能有效地处理周跳和模糊度的搜索与固定。在动态定位中,由于环境变化和信号质量的影响,周跳(即载波相位观测连续性中断)经常发生,这会降低定位的精度。LAMBDA方法能实时探测到周跳,并迅速恢复定位的连续性,同时搜索并固定新的模糊度,保证定位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编程语言如C++来实现LAMBDA算法,通过处理现场采集的GPS数据,验证算法的效率和精度。文章作者李一鹤、沈云中和李博峰使用C++编程实现了这一算法,并通过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这种方法和软件能够高效快速地固定整周模糊度,从而获得高精度的动态定位结果。
关键词包括GPS、动态定位、相位差分和LAMBDA,这些都指向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GPS动态定位是指在移动平台上进行的高精度定位,相位差分是提高GPS定位精度的一种技术,通过比较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的相位观测差异来减少定位误差。LAMBDA方法是解决其中模糊度解算的关键技术,对提高动态定位的精度至关重要。
这篇论文探讨的是如何利用LAMBDA方法在动态环境下优化GPS定位,特别是针对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处理,以达到实时厘米级定位的效果。该方法对于GPS系统开发、测绘工程、地表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