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场址地基勘探的新方法——电磁波井间层析成像技术》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基的勘查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传统的地基勘探方法,如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和工程地质钻探,虽然能提供一定的地质信息,但存在局限性。前者受地形、地下设施等因素影响,结果可能存在多解性;后者则局限于钻孔的局部视域,无法获取孔间的连续信息。因此,一种新的地基勘探技术——电磁波井间层析成像技术应运而生。
电磁波井间层析成像技术,源于医学中的CT(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是80年代以来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一大创新。这种技术通过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吸收特性,实现地下结构的三维成像,为地基勘查提供了更为精确和全面的数据。目前,国际上已发展出声波、电磁波和电阻率三种地学CT方法,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机场、水电站、矿产资源和石油储藏等地质勘查领域。
电磁波井间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下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差异。当电磁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因介质的吸收而衰减。通过井间扫描观测,收集大量的电磁场强度数据,再利用数学模型(如代数重建、反投影、迭代重建和最大嫡方法等)对吸收系数进行积分计算,重构出地下介质的二维图像,从而揭示地下结构的细节。
在中国,电磁波井间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果。例如,在鞍山体育馆和三家子地区输油管道工程中,通过井间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进行探测,成功地揭示了地下岩溶、断层或破碎带等地质情况,为工程安全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非侵入性和高分辨率,能够穿透复杂地质构造,提供连续、直观的地下图像,极大地提高了地基勘查的精度和效率。然而,尽管电磁波井间层析成像技术表现出色,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考虑地表条件、电磁干扰等因素,并结合其他探测手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电磁波井间层析成像技术为工程建设场址地基的勘查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对于解决传统方法的不足,提升地质勘查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这一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