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通信技术方案的选择对于保障地铁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地铁通信技术方案的比选分析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广州地铁18号线为例,分析了不同通信技术在带宽、可靠性和承载方式等方面的特性。
传统的地铁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同步数字体系(SDH)、开放式传输网络(OTN)和弹性分组环(RPR)。SDH技术在早期广泛应用于地铁通信,能承载时分复用(TDM)业务,如公务电话、无线通信和低速率业务。然而,随着以太网业务的增长,如视频监视,SDH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无法有效处理突发性的以太网流量。RPR技术则在适应以太网业务方面表现出优势,但因带宽和接口限制,市场应用逐渐减少,其技术思想被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所吸收。MSTP技术在7号线、9号线和13号线中广泛应用,能够承载以太网和TDM业务,满足了更高带宽需求。
随着技术发展,增强型MSTP方案在14号线和21号线中被采用,业务类型基本实现IP化,以太网接口成为主流,满足了更高带宽需求和多样化的业务类型,如视频监视、公务电话、无线通信、时钟和广播等。同时,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对通信技术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州地铁18号线作为高速线路,其通信技术方案需考虑综合生产云平台、4K超高清视频、公专电话系统合设、车辆在线监测、供电在线监测等智能应用。通过对传输业务需求的分析,18号线有11种业务需求,包括公务/专用电话、无线通信、广播、时钟、视频监控等,总数据接入量高达41Gbps,涵盖了语音类、视频类和数据类业务。
在比选分析中,需要评估各种通信技术在带宽承载能力、服务质量(QoS)保证、网络可靠性、扩展性以及成本效益等方面的表现。例如,PTN技术因其对以太网业务的良好支持,可能会是高带宽需求场景的一个选择。此外,未来的技术趋势可能倾向于更灵活、可扩展的IP/MPLS或光分组交换(OPES)技术,以应对不断增长的IP业务需求和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
地铁通信技术方案的选择需结合业务特性和技术发展趋势,确保通信系统的高效、稳定和前瞻性。广州地铁18号线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进行通信技术比选分析的实例,为未来地铁通信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