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标题涉及的主题是国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特别是在金融脱媒加速背景下,如何催化资负业务和经营模式的变革。这份报告出自2018年,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银行业发展历程,为读者揭示了银行在面对金融环境变迁时如何调整自身策略。
一、资产增速与结构
1. 资产增速:银行资产增速受宏观经济和监管政策双重影响。例如,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监管加强,资产规模增速降至5%左右。而日本在80年代金融危机后,由于坏账率上升,资产扩张放缓。
2. 资产结构: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但非信贷资产的波动性更大。美国银行贷款占比通常在50-60%,而日本在90年代后因信用问题,贷款占比下降,转向证券投资。
二、负债增速与结构
1. 负债增速:负债规模与资产增速趋势相似,但受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影响明显。美国在通胀、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期间,负债增速显著下降。
2. 负债结构:存款是银行负债的主要部分,但金融脱媒导致存款占比下降。美国存款占比在次贷危机前降至历史低点,日本则在90年代后期存款占比经历波动,受经济危机影响显著。
三、变革启示
1. 金融脱媒与风险偏好:金融脱媒增加了负债端成本,银行可能提高风险偏好,如美国的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和超贷风险。
2. 经济创新与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结构创新升级,银行需要提供更为综合的金融服务,以满足新兴经济的需求。
3. 混业经营与国际竞争:为应对跨国竞争,如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的金融混业经营,银行可能需要改革经营模式。
4. 并购整合:行业成熟期,并购整合是提升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四、投资建议
报告建议投资者关注那些具有完整金融业务牌照、积极转型和稳健经营的银行。在当前低估值环境下,银行板块具备高配置价值,预计在融资环境改善和信用风险缓解后,估值有望修复。
五、风险提示
主要风险在于宏观经济超预期下滑,可能导致资产质量恶化,信用风险集中暴露,影响银行业绩。
总结来说,这份报告揭示了金融脱媒如何推动银行的业务结构和经营模式变革,并提供了对投资银行业务的洞察和建议,同时也提醒投资者关注潜在的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