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2020年2月金融数据点评】
在2020年2月,中国的银行业面临了新冠疫情的显著影响,导致信贷市场的显著变化。2月份新增人民币信贷达到9057亿,虽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99亿,但整体符合市场预期。然而,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仅为8554亿,低于预期,这反映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以及金融市场的紧张情绪。
分析信贷结构,企业贷款成为主要增长点,尤其是短期贷款。企业短期贷款增长超过6500亿,这部分增长可能与政府对抗击疫情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有关。同时,票据融资增加634亿。相反,居民贷款则呈现收缩态势,居民短期贷款减少了4504亿,连续两个月负增长,这表明疫情对居民消费活动产生了显著抑制。居民中长期贷款基本保持稳定,但考虑到剔除新增经营性贷款后,按揭贷款的增长压力也可能增大。
社会融资方面,非银贷款的增加拉低了社融口径下的信贷,2月份非银贷款新增较多,导致社融口径的新增人民币信贷下降。未贴现票据规模大幅度负增长3961亿,而政府债券规模仅新增1824亿,低于市场预期。这可能是由于2月底政府债券的集中发行,导致统计差异,预计这部分数据将在3月份体现。
疫情对信用体系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居民端信用收缩,居民存贷款都出现负增长,反映疫情对居民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打击。短期消费类信贷风险上升,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受到疫情中断或阻碍的生产活动的影响,使得居民信用缩表和风险上行并存,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2月份的数据还揭示了企业信贷的结构性变化。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放缓,这可能意味着企业在投资和扩张方面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增加,可能是因为金融机构在特殊时期更倾向于向非银机构提供资金,以降低风险并维持流动性。
总结来看,2020年2月的金融数据反映了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经济环境。银行业在应对疫情冲击的同时,也积极实施逆周期调节和定向支持政策,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然而,疫情对信用体系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银行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和管理风险,同时关注居民和企业的信贷需求变化,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