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的内容涉及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主要涵盖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解释:
1.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主观意识或感觉是世界的本质和决定因素。在提供的内容中,"放下压力:累不累取决于心态"和"放下狭隘:心宽,天地自然宽"这两个观点强调了个体心态对现实的影响,认为主观感觉决定了外在世界的状态,因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思考意识(思维)与物质(存在)哪个是世界的本原。题目中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的事物只有被感知到才存在。"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则反映了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先有理念或规律,后有物质。
3. 不可知论与形而上学:不可知论主张人类无法认识世界的本质,而形而上学则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意味着思维无法完全认识存在。
4.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科学家能够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和路线,表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即思维能够把握存在的规律。
5.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实例: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即使最聪明的人也无法凭空创造物质,反映了物质决定意识,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6. 客观唯心主义:教师到寺庙烧香许愿,认为神灵能影响考试结果,这是将客观精神(神灵)视为世界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7.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枫桥经验"体现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展的辩证法思想,与其对立的是形而上学的僵化不变观念,"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表达了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方式,属于形而上学。
8. 主观唯心主义实例:由于未见过棕色熊猫,便认为棕色熊猫不存在,这是将个人的感知作为判断标准,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以上知识点在高中政治学习中至关重要,它们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还要求学生能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