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影响:题目中的“自然灾害”涵盖了地球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突发性或持续性的不利事件,如干旱、洪水、地震、台风等。本题中特别提到了“旱灾”,它对农作物生长、人类生活及经济活动带来严重影响。例如,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的高级别旱灾导致我国近43%的小麦产区,主要是冬小麦区受旱,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并造成370万人和18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2. 地理区域特征与灾害关联:华北地区在此次旱灾中损失最大,这与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有关。华北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活动频繁,因此灾害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更为显著。同时,该地区是小麦的重要产区,尤其是春季,正值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干旱会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加剧粮食安全问题。
3. 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判断干旱的原因通常需要考虑降水和气温两个关键气候因素。题目提到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比同期少,而气温比同期高,这样的气候条件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加剧干旱状况。相反,如果降水量比同期多,气温比同期低,应有利于缓解干旱。
4. 灾害应对与防灾减灾:中学地理教育强调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于干旱这类自然灾害,学生需要了解如何进行水资源管理,实施节水措施,以及在农业上采用耐旱作物和节水灌溉技术来减轻灾害影响。同时,建立健全预警系统,提高灾情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5. 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通过分析地图,学生需能识别受旱严重省份,如豫(河南)、辽(辽宁)、晋(山西)、陕(陕西),并理解这些省份受旱的原因,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等,从而提升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干旱等自然灾害提醒我们,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气候变化研究,对于减少灾害风险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这道试题旨在检验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理解,特别是干旱的影响、原因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地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提高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以及培养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