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一篇著名的童话,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悲惨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安徒生是19世纪的童话大师,他的作品如《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和《海的女儿》等都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播和喜爱。
在这篇课件中,我们首先关注到的是“圣诞节”的提及。故事两次提到圣诞节,第一次是在故事的开端,小女孩在圣诞节前夕的寒风中卖火柴;第二次则是小女孩在圣诞节那天冻死在街头。这种对比鲜明的时间设定,不仅为故事营造了特殊的氛围,也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圣诞节本应是温馨、欢乐的时刻,然而小女孩的遭遇却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显出社会的不公和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和怜悯。
课件中提到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节,每一次都伴随着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先是看到了温暖的大火炉,渴望摆脱寒冷;接着是喷香的烤鹅和大面包,象征着食物的渴望;然后是美丽的圣诞树,可能反映了她对节日欢乐的向往;第四次出现了慈祥的奶奶,代表了亲情的缺失和对关爱的极度渴望;最后一次,小女孩与奶奶一起飞走,这可能是她内心深处对无痛苦、无寒冷的理想世界的幻想,也是她最后的慰藉。
小女孩冻死时“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着微笑”,这是因为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沉浸在美好的幻境中,虽然现实残酷,但她的内心却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和满足,这使得她的表情显得宁静而安详,也进一步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效果。
拓展作业鼓励学生对小女孩表达情感,可以是对她的安慰,也可以是以书信的形式与她对话,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思维。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通过小女孩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同时也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善良的呼唤。在教学中,除了理解故事情节,还需要引导学生探讨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