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必考点解析:
1. 教学资源与课程开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资源的评估和开发是关键。案例中的地理教研组老师认为学校地理课程资源不足,只依赖挂图和地球仪,这反映出教育实践中对课程资源多样性和丰富性的需求。新课程改革强调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实物、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度。
2. 学校教学指导性文件:依据训练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训练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一般指的是课程标准或课程方案,它规定了教学内容、目标和实施方式。
3. 学科整合课程:强调学科整合的课程,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以促进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4. 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不通过正式教学计划进行,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有潜移默化影响的部分,如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等。
5. 反思儿童中心课程: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是对杜威“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主张课程应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6. 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7. 课程表现形式:课程通常表现为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它们层层递进,细化课程目标和内容。
8. 小学与初中课程设置:我国新课程改革主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则采用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方式。
9. 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也称为学科中心课程,强调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教学。
10. 新课程结构内容:新课程结构强调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旨在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多元课程体系。
11. 同学中心课程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2. 初中课程设置:初中阶段的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13. 初中课程特征: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是初中课程的基本要求,旨在满足所有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促进全面发展。
14. 课程意义: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它规定了教学内容,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15. 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6. 基础训练课程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标准和质量要求。
17. 教科书主体:教科书的主体通常是课文,它包含教学的主要内容。
18. 新课程教材制度:新课程改革取消了教材的“审定制”,改为“国定制”,以保证教材的统一性和质量。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旨在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 间接呈现的课程:学校情景中以间接方式呈现的课程称为隐性课程。
21. 课程实施的评价: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实施的最后环节。
22.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结合两门或更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形成的学科,旨在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23. 目标评价形式:针对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提出了以目标为中心的评价形式。
24. 课程结构调整原则:平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25. 综合课程特点: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基于学科内在联系,是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的,但不能完全取代。
26. 课程术语起源:课程一词作为训练科学的专门术语,最早由斯宾塞提出。
27. 新课改小学阶段: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8. 新课程标准要点:新课程标准关注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改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符的评价制度,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9.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促进深层学习,这源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30. 课程标准的核心: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它规定了学生在特定学习阶段应达到的水平和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