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要科目,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基于题目给出的部分内容的详细知识点解析:
1. 训练学的起源:初等训练是最早出现的训练学讨论对象,它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
2. 制造性思维特征:敏感性、流畅性、敏捷性、独创性和发散性是制造性思维的重要特质,它们反映了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上的能力。
3. 思维的灵活性:“足智多谋,随机应变”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即快速适应变化,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4. 现代三大教学理论:美国训练家布鲁纳的构造主义理论强调学科构造的重要性;赞科夫的教学与进展理论主张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则主张通过典型实例进行教学。
5. 教学与训练的关系:教学是训练的一部分,而训练涵盖了更广泛的教育活动。
6.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础,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7. 乌申斯基的贡献:乌申斯基的《人是训练的对象》总结了当时的心理学进展,对俄罗斯训练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训练事业规划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训练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9. 联结学习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响之间的联结建立,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10.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应明确,重点和难点要突出,课题引入应吸引学生兴趣,教学策略应灵活多样,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11. 班集体动力: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和前进的动力。
12. 提问式训练法:苏格拉底善于运用“产婆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理解和学习的目的。
13. 学与教的系统过程:除了同学和老师,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因素。
14. 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在训练过程中起到引导、组织和启发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15. 发觉法与把握学习:布鲁纳提倡发觉法,布卢姆则提出了把握学习的概念。
16. 瞬时记忆:也称为感觉记忆,是信息初次加工时的短暂存储。
17. 教学指导程度与发觉学习:适度的指导与自主发现结合能提高学习效果。
18. 班级大小对课堂管理的影响:班级规模确实会影响管理的难易程度。
19. 小同学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需遵循直观性原则。
20. 马克思主义者的训练观:训练是一种社会现象。
21. 制约力量形成进展的条件: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等。
22. 行为疗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和暴露疗法。
23. 思维的间接性:通过观察动物预报地震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即通过推理得出无法直接感知的信息。
24. 训练目的:包括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的指导方向。
25. 知识应用过程:包括审题、联想、知识理解和课题类化等环节。
26. 古代社会训练特点:官学与私学并行、阶级性和等级性鲜明、训练方法侧重书本和死记硬背、训练与生产劳动分离。
27. 德育原则:马卡连柯的话强调了敬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28. 学习抑郁症与厌学症:学习抑郁症是厌学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29.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30. 复习时间安排:第四次复习最好在一个月后,以保持知识的巩固和持久记忆。
31. 同学的角色:同学既是训练的受体,也是自我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为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
32. 学习策略:是用来优化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方法,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33. 循序渐进原则:遵循人的身心进展规律,逐步推进教学。
34. 避免过度学习:第四次复习时间不宜过早或过晚,一个月后较为合适,以保持最佳记忆效果。
以上是对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部分考点的详细解析,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