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建立和维护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良好关系的学科。以下是根据提供的部分考试内容解析的关键知识点:
1. **主体性社会关系的历史形态**:主体性社会关系包括原始状态、异化状态和自由状态。这表明公共关系学在分析社会关系时,会考虑历史背景对关系形态的影响。
2. **说服理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说服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他强调说服者本人的品质、信誉和情感在说服过程中的作用。
3.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而不包括个人。公共关系旨在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建立和维护社会组织与公众的良好关系。
4. **公共关系模式**:格鲁尼格提出的“双向平衡模式”强调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旨在解决冲突,增进理解和信任。
5. **公共关系的评价指标**:美誉度和知名度是评估公关效果的重要指标,其中美誉度反映的是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赞许程度,知名度则指公众对组织的知晓程度。
6. **组织形象地位图**:A区表示高知名度、高美誉度,是组织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
7. **认知不和谐理论**:由心理学家利昂·发斯提格提出,解释了个体在面对信息冲突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调整信念或行为以减少这种不和谐。
8. **新闻策划**:应遵循真实性原则,确保传播信息的准确无误。
9. **CIS(企业识别系统)导入顺序**:通常按照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的顺序进行。
10. **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条件**:政治条件是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文化条件是由“理性”转向“人性”。
11. **以被说服者心理反应为理论起点**:霍夫兰的说服模式关注被说服者的心理反应在说服过程中的重要性。
12. **中国公关发展阶段**:“引进传播”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1986年,标志着公关理念在中国的初步引入和传播。
13. **社会关系的缘由形态**:包括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泛缘关系,这四种形态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基础。
14. **沟通的S-M-R模型**:S代表信息源(Sender),M代表信息(Message),R代表信息接收者(Receiver),反馈(Feedback)不在基本模型中,但它是沟通的完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5. **公关思想**:“投公众所好”是巴纳姆的公关策略,而“讲真话”则是伯尼斯的公关原则。
16. **“预防接种”理论**:由卡特赖特提出,用于描述如何通过提前传达信息,使公众对可能的负面影响有所准备。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公共关系学的多个方面,如关系形态、说服理论、公关模式、评价标准、企业形象管理、传播模型以及公关史等,展示了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