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科学实验操作**:科学实验中,规范操作和安全至关重要。选择题中提到,实验操作要遵循规则,确保安全。实验安全包括正确使用实验器材,遵守实验室规定,避免化学药品接触皮肤或吸入,以及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如燃放烟花时的燃烧,产生新的物质。而物理变化是物质的形状、状态或位置改变,但本质不变,如冰雪融化和肥皂泡破裂。
3. **地形变化的原因**:地形变化可以由地球内部力量(如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震)和外部力量(风化、侵蚀、沉积)共同造成。题目中提到了地形高低起伏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外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4. **数据处理**: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剔除明显异常的数据(如2.64cm),取其余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这里应选择2.43cm作为物体长度的测量值。
5. **植物类群特征**:不同植物类群具有不同的特征。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有根、茎、叶,但无花、果实和种子;裸子植物有根、茎、叶,有种子但无果实;被子植物则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6. **分子运动理论**:分子运动理论包括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物质的分子组成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错误的叙述是物体运动速度快,其分子热运动速度也会越快,实际上两者并无直接关联。
7.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板块构造运动而分离。证据包括古生物分布、大陆轮廓吻合、地质构造等,但喜马拉雅山的化石证据并不直接支持大陆漂移。
8. **细胞与生物**: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包含液泡,储存糖分等物质;哺乳动物的最大特征是胎生和哺乳;动物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而植物组织有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和输导组织。
9. **地理坐标与半球划分**:M点的经纬度是20°W,0°,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同时位于南北半球的交界处,即赤道上。
10. **物态变化**:窗户上的“汗”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发生在室内一侧,因为室内温暖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冷却下来。
11. **显微镜操作**:在显微镜下调整视野,应先移动装片找到目标,再转动转换器更换物镜,然后调节粗准焦螺旋,最后用细准焦螺旋微调清晰度。
12. **量筒使用**:量筒的读数误差可能导致实际液体体积的不确定性。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因此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34mL减去15mL的差值,即大于19mL。
13. **天平使用**:使用天平称量物体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调整游码至零位,平衡时指针应在分度盘中央。
14. **比热容概念**:两液体加热相同时间,升高的温度不同,表明它们的比热容不同,加热时间短的液体比热容较大,升高的温度更少。
15. **密度计算**: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图示中b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2×10³kg/m³,所以b物质的密度是2×10³kg/m³。a物质的曲线更陡,表示其密度更大。
16. **地图与地形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中,闭合曲线内数字递减表示盆地;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峭,反之则平缓;虚线表示山脊;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细节更清晰,因此①图比例尺可能大于②图。
以上是对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期末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的详细解析,涵盖了实验操作、化学变化、地形变化、数据处理、植物分类、分子运动理论、大陆漂移、细胞结构、地理坐标、物态变化、显微镜使用、量筒读数、天平使用、比热容和密度计算以及地形分析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是初中科学课程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