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自然疫原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国境检疫传染病,也是中国法定的甲类一号传染病。它由鼠疫杆菌引起,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的特征,主要在啮齿动物之间传播,跳蚤是其主要的传播媒介。鼠疫的自然疫源地是指鼠疫菌能在特定动物宿主中循环并独立于人类生存的地区。
中国历史上曾遭受鼠疫的严重影响,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人间鼠疫得到有效控制。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鼠疫疫情有所回升,中国也不例外,表现为新疫源地增多、原有疫源地重新活跃、疫情向城市和人口密集区靠近以及远程传播机会增加。特别是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情形势尤为严峻。
辽宁省的鼠疫疫源地主要集中在松辽平原,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流行,但自建国以来的50多年里,未再发生人间鼠疫。鼠疫防控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鼠疫地区猎捕和处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等,以确保防控工作的法制化。
防控鼠疫的基本原则是依靠科学、加强监测、长期预防和坚持不懈,同时要落实以灭鼠灭蚤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鼠疫通常在春季至秋季,特别是4月至10月的季节活跃。传播途径多样,包括“鼠→蚤→人”的间接传播,直接接触病原体或动物,以及肺鼠疫患者的飞沫传播。鼠疫的防控措施包括定期灭鼠灭蚤、提高公众警觉、监视疫情、实施“三报三不”(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不私自剥食旱獭、不私自贩运旱獭及产品、不私自捕捉和饲养旱獭)以及配合政府和专业人员的工作。
在鼠疫防控中,社会各方的合作至关重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共同采取科学的防控策略,确保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保护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鼠疫防控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