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设计中,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在各个模块实验中,各模块的控制信号都是由实验者手动模拟产生的。而在真正的实验系统中,模型机的运行是在微程序的控制下,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计算机从内存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和与之相匹配的序列来完成,即1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涉及的是加减法指令在模型机中的实现,这是一个实践性的项目,旨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的理解。设计的核心是通过微程序控制器来控制数据通路,使得模型机能够执行特定的加减法操作。
在计算机系统中,微程序控制器是实现指令执行的关键部分。它通过微指令来控制各个硬件部件,如ALU(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存储器等,以完成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在实际设计中,每个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由一系列微指令组成,这些微指令在一个指令周期内顺序执行,从内存取出指令到指令执行完毕。
设计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分析与设计**:基于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设计一个包含ALU、微程序单元、堆栈、累加器、控制逻辑等基本组件的模型机系统。通过逻辑框图来展示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
2. **指令系统设计**:根据8位数据总线和8位地址总线的限制,设计指令集,包括各种指令类型(如算术/逻辑运算、移位、数据传输、程序跳转、存储器操作等),并考虑不同的寻址方式(直接、寄存器直接、寄存器间接、立即数等)。
3. **微指令格式**:设计24位的微指令,采用全水平不编码纯控制场的格式,确定每一段的长度和含义,比如微操作控制信号S0-S3、M、CN等。
4. **微程序实现**:编写微程序,包括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可能通过计数器或跳跃机制)以及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5. **时序设计**:规划指令执行流程,包括取指、译码、执行和写回等阶段的时间安排,确保整个操作的同步。
6. **程序编写与调试**:使用实验平台的软件,编写源程序,包括加减法指令,进行时序分析,观察累加器A和其他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化,以及数据流程。
7. **报告撰写**:整理设计报告,详细记录设计过程、特点、不足之处以及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计算机指令执行的底层机制,还能掌握微程序设计和控制逻辑的实现,这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整体运作至关重要。此外,实际的编程和调试经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