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由多位德国学者,包括Katharina Reiss、Hans Vermeer、J. H. Manttari和Christine Nord等人提出的理论,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的目的性和译文的功能性,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文化、交际目标。
**翻译行动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由J. H. Manttari提出的翻译行动论将翻译视为一个复杂的信息跨文化和跨语言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参与者,包括发起者、委托者、原文产生者、译文产生者、译文使用者和译文接受者。每个参与者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并影响着翻译的下一步。此理论强调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形式应服务于其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而非简单地模仿原文。
**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Hans Vermeer提出,"Skopos"在希腊语中意为“目的”。该理论主张翻译的主要原则是“目的规则”,即翻译策略和方法由翻译的目的决定。译者必须理解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以便创建符合需求的译作。Vermeer与Reiss合作的《翻译的理论基础》中进一步阐述了目的论的准则,如译文由其目的决定、译文需为目标文化提供信息、译文必须清晰无误、内部一致且与原文保持一致,其中一致性指的是思想内容和逻辑,而非语言形式。
**诺德的语篇分析理论**Christine Nord的《翻译的语篇分析》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分析框架,区分了纪实性翻译和工具性翻译。纪实性翻译力求保留原文的文化特性,常表现为逐词翻译,主要用于原语文化间的交流。而工具性翻译则根据目标语文化的需求对原文进行调整,作为独立的信息传递工具。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实用性和目的导向,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考虑社会、文化、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达到预设的目标。这一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使译者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语境下的翻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