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这篇文档是关于四川省宜宾市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的生本课堂导学案,内容涉及到小学学案的范畴。课文主要讲述了二战时期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深敬意和悲痛之情。
1. **文体特征与语言表达**:
-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注重细节描述和情感表达。在《蜡烛》中,通过真挚感人的语言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
2. **人物形象与动作描写**:
- 文中的核心人物是老妇人,她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如艰难地搬运尸体、点燃结婚喜烛,来表现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红军战士的敬仰。
3. **主题理解**:
- 主题是对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军民情谊的颂扬,通过老妇人的行动展示了战争中跨越国界的爱与同情。
4. **学习过程**:
- 前置作业包括字词注音和释义,以及对记叙六要素的寻找,旨在让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
- 课堂探究部分,学生需要找出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分析人物性格,并品味语言的深意。
5. **文本分析**:
- 对老妇人心理活动的推想,以及对蜡烛来历的补充,增强了故事的情感深度。
- 句子改写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原句中词汇和结构的精妙之处,体现老妇人行动的艰难与决心。
- 围巾颜色的反复提及,象征着悲伤与庄重的氛围。
- 最后一段对比修改,强调了环境与人物情感的强烈对比,突出主题。
6. **艺术效果的探讨**:
- 通讯的感人之处在于细节的刻画、情感的真实流露和场景的生动描绘,使读者沉浸在情境之中。
7. **当堂检测**:
- 包括读写训练和阅读检测,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和理解深化。
8. **阅读检测问题解析**:
- (1)"还"字强调了战争仍在持续,突出了老妇人的勇敢。
- (2)"揣"字表现出老妇人对蜡烛的珍视和保护。
- 补充蜡烛来历增添了故事的背景和情感价值。
- 黑色围巾的重复出现强化了悲伤的氛围,也反映了人物的坚定与忠诚。
- 老妇人的虔诚和深情体现在"耐心地"、"一动也不动"等词语上。
这篇导学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分析人物、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