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是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高二语文下学期的第二次月考试题,主要涉及现代文阅读部分,特别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旨在测试学生对于文本理解、分析和论述能力,内容涉及儒家学说中的道德相关要素——欲性、仁性和智性,尤其是仁性和智性的关系。
在儒家学说中,仁性和智性是与道德直接相关的两个关键要素。仁性,源于孔子的“仁”和孟子的“良心”,是道德的内在依据,是人的道德本性。孟子通过性善论提出“良心”概念,认为良心是道德的根据,是人性中固有的善。仁性由“伦理心境”和“生长倾向”两部分构成。伦理心境是后天形成的心理境况和境界,源于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的内化,具有先在性。生长倾向则是人的生物本能,是先天的、先在的,保证了人能成为自身并有利于种族延续。
智性则涉及到对道德法则的认知和反思,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道德规则并提升道德的自觉性。如康德的道德学说,试图将道德理性提升到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高度。然而,智性也可能对仁性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脱离仁性的基础,智性的自由发挥可能对仁性造成损害。
试题中的选择题部分,第一题考查了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其中A选项错误,因为三分法并不是参照西方感性、理性两分格局提出的;B选项正确,阐述了孔子未明确说明仁的来源;C选项错误,作者没有明确表示“伦理心境”比“生长倾向”更重要;D选项错误,原文强调仁性是智性的基础,而非智性是仁性的基础。
第二题,是对原文论证分析的判断,C选项错误,因为文中并未结合实例来解说“伦理心境”和“生长倾向”。
第三题,涉及对原文论证过程的理解,未给出具体选项,可能需要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一步分析原文内容。
这篇试题考察了学生对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述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