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区域间资源调配:题目中提到的"箭头 1、2 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分别是"涉及到区域间的资源互补性。东部地带通常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带则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箭头1可能代表从中西部向东部输送能源(如煤炭、水电等),箭头2则可能代表从东部向中西部输送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
2. 地理环境对畜牧业的影响:"该区域畜牧业以耐寒畜种为主"反映了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高海拔或寒冷地区,动物必须适应低温环境,因此选择耐寒畜种是必要的,体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3. 温度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是农作物选择在河谷种植的主要自然原因。在高山地区,河谷地带由于地形阻挡,气温相对较高,适宜作物生长。
4-5. 人地关系思想:"听天由命"反映出的是古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被动适应,即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限制。这种思想最初形成于农业社会时期,那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有限。
6-7. 区域的特性: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面积和形状,但区域边界并不总是明确的,特别是自然区域。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不同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8-9. 洪水成因及洞庭湖萎缩:长江流域的洪水与流域地理位置、形状、面积、气候特征以及支流分布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洞庭湖萎缩主要是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的结果。
10. 洞庭湖治理:治理措施包括在长江中上游进行水土保持,如退耕还林,以及在洞庭湖区实施退田还湖,恢复湖泊生态。
11-14.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土壤盐碱化;南水北调主要影响了地表径流;该工程可以缓解华北缺水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可以减少调入区地表水的依赖,有助于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但可能会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总结来说,这些试题涵盖了地理学中的区域资源调配、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人地关系理论、自然灾害成因、湖泊生态变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等多个知识点。它们体现了地理学在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