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排泄的定义:排泄是指生物体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一定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在人体中,排泄主要包括呼吸、排尿和出汗等方式。
2. 尿液形成过程:尿液的形成主要在肾脏完成,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作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内壁构成滤过膜,允许一部分物质通过,形成原尿。
3. 肾小球的功能: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负责滤过血液中的废物和水分,形成原尿。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经过肾小球滤过后,通过出球小动脉流出。
4. 重吸收的概念:原尿中的大部分物质会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如葡萄糖、大部分水和无机盐等。
5. 双肾功能衰竭的影响:当双肾功能衰竭时,机体无法正常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也无法排除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导致身体各系统功能受损。
6. 血液在肾脏的流动路径:血液从肾动脉进入肾脏,先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进行滤过,然后经过出球小动脉,最终流入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再汇集到肾静脉。
7. 尿液与原尿的区别:尿液相对于原尿,尿素和无机盐的浓度增加,同时失去了葡萄糖。
8. 正常血浆、原尿和尿液的共性:三者都含有水、无机盐和尿素,但葡萄糖只存在于血浆和原尿中,蛋白质只存在于血浆中。
9. 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流出的液体成分:肾小球流出的是血液,肾小囊中是原尿,肾小管流出的是尿液。
10. 肾脏血液变化:从肾脏流出的血液相比流入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含量降低,尿素含量也降低,因为肾脏进行了气体交换和废物过滤。
11. 血液循环中的成分变化: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并非固定不变,比如在肾小球滤过后,尿素含量会降低,但动脉血和静脉血之间的含氧量差异并不绝对。
12. 血液成分变化的器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器官使血液中氧气含量降低,可能是肾脏,因为它进行气体交换。
13. 物质P、Q的识别:P是尿素,浓度在肾小管中未变,但在输尿管中显著增加;Q是葡萄糖,原尿和血液中浓度相同,但不会出现在尿液中。
14. 尿素浓度变化结构:尿素浓度在肾小管中下降,说明此结构是肾小管,因为肾小管有重吸收尿素的功能。
15. 皮肤结构和功能:皮肤的角质层可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表皮的生发层有分裂增生能力,真皮含血管参与体温调节,真皮内感觉神经末梢感受疼痛。
16. 酒后脸色发红:这发生在皮肤的真皮层,因为真皮内有血管,酒精扩张血管导致脸红。
17. “老茧”形成:手掌和脚掌的角质层增厚,形成老茧,以保护下面的皮肤不受摩擦伤害。
18. 代谢废物减少的器官:肾脏、肺和皮肤都参与排泄,能减少血浆中的代谢废物。
19. 皮肤的功能:满脸通红和大汗淋漓体现皮肤的调节体温和排泄功能。
20. 喝水与尿液的关系:多喝水有利于排除废物,但长时间憋尿可能损害膀胱功能,排尿量过少可能导致废物积累,尿素需溶于水才能排出。
21. 血浆与尿液成分对比:血浆中的蛋白质在尿液中消失,表明肾小球滤过膜不允许大分子蛋白质通过,而尿液中尿素浓度显著增加,是因为肾小管对尿素的重吸收减少。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人体内废物的排泄机制,包括肾脏的工作原理、尿液的形成过程、皮肤的功能以及排泄系统的整体运作。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人体生理机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