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数据库是全球广泛使用的大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尤其在企业级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深入浅出地介绍Oracle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包括其体系结构、内存结构、实例、会话、事务以及后台进程,并简要说明SQL语句的工作流程。
Oracle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为物理结构和内存结构两部分。物理结构主要包括数据文件(datafiles)、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 files)、控制文件(control files)和参数文件(parameter file)。数据文件存储数据库的数据,重做日志文件记录了所有对数据库的更改,控制文件则保存了数据库的元数据信息,参数文件用于配置数据库的各项参数。
内存结构,即系统全局区(System Global Area,简称SGA),占据了操作系统内存的60-70%,包括共享池(shared pool)、数据缓冲区(database buffer cache)和重做日志缓冲区(redo log buffer)。共享池存储了解析后的SQL语句和PL/SQL代码,数据缓冲区用于缓存从数据文件读取的数据块,重做日志缓冲区则保存了待写入重做日志文件的更改。
Oracle实例(instance)是SGA与后台进程的组合。实例相当于数据库运行的引擎,启动Oracle前需先启动实例。实例中包含一组后台进程,如PMON(进程监控器)、LCKN(锁定进程)、RECO(恢复进程)、SMON(系统监控器)、DBWR(数据写入进程)、LGWR(日志写入进程)、CKPT(检查点进程)和ARCH(归档进程),它们各自负责特定的任务,确保数据库的正常运行。
会话(session)指的是用户与Oracle数据库之间的连接,允许多用户同时进行多种任务。交易事务(transaction)是一组数据库操作的逻辑单元,可以包含DML(数据操纵语言)如INSERT、UPDATE、DELETE,以及DDL(数据定义语言)如CREATE、ALTER、DROP等。提交(commit)和回滚(rollback)操作分别用于确认和撤销事务中的更改。
SQL语句在Oracle内部的执行流程大致如下:用户发送SQL请求,然后经过解析、优化和执行,相关数据从数据文件读入数据缓冲区,进行必要的修改并记录在重做日志缓冲区,最后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至于数据库的启动和关闭,可以使用Oracle的命令行工具SVRMGRL。启动时,通过`startup`命令启动实例并连接到数据库;关闭时,使用`shutdown`命令停止数据库服务。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后,对于初学者来说,便迈出了学习Oracle数据库的第一步。接下来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更深入的学习来掌握Oracle数据库的高级特性,如表空间管理、安全性设置、性能优化等,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利用Oracle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