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讲述了鲁迅对家中女工阿长的情感转变,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最后的深深怀念。这篇文章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件,展现了阿长的形象,揭示了她虽然平凡却具有深沉的爱心和无私的关怀。
文章开始时,鲁迅描绘了阿长的一些生活习惯,如喜欢“切切察察”,摆出“大”字形的睡姿,以及元旦的古怪仪式等,这些细节表现出阿长的粗俗和一些让鲁迅感到厌烦的特点。同时,鲁迅提到了阿长对他的一些误解和令他不满的行为,如阿长对他的种种限制和她关于“长毛”的迷信故事,使鲁迅对她产生了憎恶和怨恨的情绪。
然而,转折点发生在阿长为鲁迅买来他梦寐以求的《山海经》。在此之前,鲁迅并未期待阿长能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她并不识字,而书名又复杂难记。但阿长竟然做到了,这让鲁迅感到震惊和感动,对阿长的敬意油然而生。这件事突显了阿长的善良和对鲁迅无微不至的关心,她的行动超越了她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展现了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母爱。
在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鲁迅的目的是要突出他对阿长的感激和敬仰之情。前文对阿长的种种“憎恶”和“讨厌”描写,实际上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后文的情感高潮做铺垫,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使得阿长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深入人心。
阿长买《山海经》的那一刻,鲁迅的反应是震惊和激动,他形容自己“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种强烈的反应体现了他对阿长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因为这四本书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书籍,更是阿长无私关爱的象征。
文章没有详写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突显了阿长的艰辛努力和坚定决心。前后文分别描写了鲁迅对阿长的种种不满和阿长买书后的巨大影响,这样的安排使主题更加突出,也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像阿长这样的人,他们可能不被重视,却在关键时刻给予我们温暖和支持。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感激这些人物,他们的存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作为中考的课外阅读,我们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故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分享给同学们,以此增进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对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