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节化学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重点关注使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这两种常见方法。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在许多实验和工业过程中都有应用,因此掌握其实验室制法至关重要。
我们来看过氧化氢(H2O2)分解法制氧气。在演示实验一中,只需取3~5毫升的过氧化氢溶液,并观察到产生了气泡,但这些气泡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氧气量较少。而在演示实验二中,加入了少量二氧化锰(MnO2)作为催化剂,明显加速了反应,气泡产生速率加快,同时带火星的木条能够迅速复燃,证明氧气产量充足。催化剂的特点在于它能改变反应速率,但自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通常会考虑原料的易得性、实验条件的控制性、装置的简易性和安全性。对于过氧化氢分解法制氧气,原料易得,实验条件简单,装置也相对容易装配,而且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反应安全可靠。
在实验装置方面,分液漏斗常用于控制药品的用量和反应速率,锥形瓶盛放反应物,导气管引导气体进入集气瓶,而集气瓶和水槽则用于收集和验证氧气。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可以关闭止水夹,向分液漏斗加水,如果液面不再下降,即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收集氧气的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气体,如氧气,当气泡连续冒出,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表示氧气已收集满。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而向下排空气法则适用于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除了过氧化氢,高锰酸钾(KMnO4)和氯酸钾(KClO3)也是常见的制氧原料。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加热和二氧化锰催化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课堂实训中提到了一些关键知识点: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 + 氧气;在加入药品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对于过氧化氢制氧,选用B装置,因为它是固液常温反应;C装置收集氧气是基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性质。
总结起来,本节内容涵盖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过氧化氢分解法制氧和高锰酸钾、氯酸钾热分解法制氧,以及相应的实验操作、催化剂的作用、气体收集方法和实验装置的选择,这些都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