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程序成功地通过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只能说明它是一个合适程序,但是对程序内部的逻辑含义并未加以考虑,从整个编译程序来看,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仅仅是编译程序一部分,编译程序最终的目的是将源程序翻译成可供计算机直接执行的目标程序。 语法制导翻译是一种在编译器设计中广泛采用的技术,它是基于上下文无关文法的翻译策略。在编译过程中,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仅仅完成了对源代码结构的验证,确保其符合语言规范,但并未涉及代码的实际含义。为了将源程序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直接执行的目标代码,编译器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处理,这通常包括语法制导翻译和中间代码生成。 **语法制导翻译定义:** 语法制导翻译(Syntax-Directed Translation)是根据文法的规则来指导翻译过程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非终结符都有一个对应的翻译函数,当该非终结符被解析时,对应的翻译函数会被调用,以此生成相应的中间代码或目标代码。这种翻译方式使得编译器可以逐层处理语法结构,并在适当的时候处理特定的语法构造。 **语法制导翻译原理:** 语法制导翻译的核心是利用上下文无关文法的规则,结合属性文法来定义翻译过程。属性文法允许为文法的符号附加属性,这些属性可以是静态的(在解析时计算)或动态的(在翻译时计算)。翻译函数根据文法规则的应用更新这些属性,从而驱动翻译过程。 **语法制导翻译实现:** 实现语法制导翻译通常有两种主要方法: 1. **自底向上翻译:**从语法树的叶子节点(通常是操作数)开始,逐渐向根节点(通常是表达式或语句)移动,翻译过程中逐步构建中间代码。例如,对于简单的算术表达式和赋值语句,会先处理运算符和操作数,然后组合成更复杂的表达式。 2. **自顶向下翻译:**从语法树的根节点开始,按照递归下降的方式解析并翻译,常与LL(1)等解析技术结合。这种方式往往需要解决左递归和左公因子等问题。 **中间语言:** 中间代码是编译器内部使用的抽象表示,它独立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便于编译器进行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常见的中间代码表示有: 1. **逆波兰表示(Reverse Polish Notation, RPN):**一种后缀表示法,运算符位于操作数之后,简化了表达式的计算过程。 2. **三元式(Trituple):**一种三元组形式的中间代码,包含操作符、操作数和结果,适合表达控制流和数据流。 3. **树形表示:**以树的形式表示源代码结构,方便进行操作和转换。 4. **四元式(Quadriple):**四元组形式的中间代码,包含了更多的上下文信息,例如变量声明、类型信息等。 **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比较:** 自底向上翻译更适合处理运算符优先级和结合性,而自顶向下翻译则更直观,易于理解。实际的编译器设计中,可能结合两种方法,或者使用其他混合策略,如LL(1)、LR、LALR等解析技术。 **属性文法与属性翻译:** 属性文法扩展了上下文无关文法,为语法符号添加了属性,这些属性可以在翻译过程中被计算和传递。属性分为继承属性(从子节点到父节点)和综合属性(从父节点到子节点)。通过属性文法,编译器能够更好地处理类型检查、作用域管理和求值顺序等问题。 总结来说,语法制导翻译是编译器将源代码转化为可执行目标代码的关键步骤,通过中间代码生成,编译器能够以一种与具体机器无关的方式处理源代码,为后续的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奠定了基础。无论是自底向上还是自顶向下,语法制导翻译都是现代编译器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剩余63页未读,继续阅读
- wth1111112014-06-04是相关内容的PPT,内容很丰富。
- 粉丝: 3
- 资源: 18
-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
- 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 我的收藏
- 我的下载
- 下载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