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
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外部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根本
利益诉求在于财政投入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然而,地方政
府财政投入的功利性、绩效评价与问责机制的不健全削弱了该良性协同效应的
建立基础。本研究引入高等教育其他外部治理主体为辅助变量,运用 1999 至
2011 年间 31 个省份面板数据,以空间相关性为基础,构建动态 VECM 模型,
对两者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长期因果关系以及强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勾勒出
协同效应分区域的不同表现。研究结论如下:两者之间大多只存在单向的短期
或长期因果关系,还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高等教育的其他外部治理主体在
促进两者协同效应上发挥了协调作用;协同关系不存在全国统一模式,需根据
不同区域特点制定针对性政策。
关键词: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区域经济;协同效应;因果分析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做出到 2020 年 “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的战略部署,而实现教育
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随着大学章程的推广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
控制制度规范(试行)》的实施,高等教育内部治理逐步步入正轨。然而,中
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的外部治理环境仍不容乐观。首先,地区经济发展
不平衡导致的区域间差距已经非常显著。以 2011 年为例,全国地方普通高校生
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 12085 元,发达省份最高可达 45414 元,欠发达
省份最低 7589 元,相差近六倍。其次,地方财政对高校的公共财政拨款普遍存
在 “过程简单化 ”和 “内涵模糊化 ”现象,产生绩效评价标准不一、问责主体模糊
等问题,导致对投入效率进行合理评价的基础不牢。再者,地方政府对高等教
育投入的主观努力程度不足,预算支出制定更倾向于刺激经济增长,具有短视
性和功利性,而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公共支出通常会被削减或者停滞。那么,
上述问题是否会抑制地方财政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协同效应的产生?若考
虑其他外部治理主体参与,是否存在多治理主体的协同效应?在政府主导的治
理环境中,外部治理主体能否通过追逐自身利益诉求来间接促进经济发展?本
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根据各地不同的治理环境,合理安排地方普通高
校的外部治理结构,实现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愿
景。
根据 Schultz 等人的理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例。刘青通过对
已有文献综述后发现,政府在教育财政上加大投入,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 GDP
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为经济实体输送优秀人力资本的重要来
源,应当得到政府在财政上的倾斜和支持。然而,政府作为高校的直接投资办
学者,通过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将财产投入到高校,由此导致投入财产的低流
动性,并且承担着财产投入后被乱用的风险,可见契约又是不完备的。围绕怎
样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关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一,运用菲德两
部门模型探讨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部分学者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研
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投入呈现出 “负 ”外溢性。对于这种负效应,王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