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播学方法论初探”
:该文档探讨了华夏传播学方法论的发展,强调了从西方引入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特别是对于方法论移植的讨论,以及如何将研究方法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相结合。
:传播学、方法论、中国化、外乡化、方志学
【正文】: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早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理论如何在中国的语境下应用,而对研究方法的移植问题则关注较少。这种“中国化”的思维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即如何使西方传播学理论适应中国社会。然而,随着学术界对“外乡化”和“在地化”概念的深入理解,人们开始意识到研究方法并非价值中立,而是植根于特定社会的文化和认知模式之中。
文章特别强调了1977年《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一书的出版对中国社会科学,包括传播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几乎成为了方法论的经典,被广泛引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对研究方法的重视。作者指出,忽视方法论的教育和研究会导致学以致用的困难,这也是推动学术“中国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点。
“中国化”不仅仅是理论的本土化,更包括采用本土案例和数据,以及发展适应中国情境的研究方法。文中提及的“外乡方法论”,意味着在引入西方方法的同时,需要考虑其与本地实际情况的契合度。作者提出,方志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一种形式,可能为华夏传播学提供本土化的研究方法论基础。
方志学是中国特有的史学分支,专注于地方历史的记录和研究,它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经济信息。将方志学的视角和研究技巧应用于传播学,可能有助于构建更具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方法论。这不仅意味着在研究方法上寻求本土化,还意味着重新审视和挖掘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以期在传播学研究中找到本土资源与现代科学方法的结合点。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旨在探讨传播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强调了方法论的本土化重要性,并提出通过借鉴和转化如方志学这样的中国传统学术资源,来构建华夏传播学的独特研究框架。这一探讨对于推动中国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鼓励学者们超越简单的理论移植,深入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科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