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描述中的两个小题涉及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第1题中提到的中心事象“甲”可能对其他事象产生影响,这正是整体性的表现。第2题则直接询问了这一原理。
2. **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第3-4题考察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第3题中的①→②的自然带变化主要由水分差异引起,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中③→④的变化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随着纬度的升高,温度下降,导致自然带的更替。
3. **山地垂直带谱**:第5-7题涉及山地垂直带谱的概念。第5题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一般规律,热量条件由下至上逐渐降低,因此选择应由低纬向高纬排序。第6题中针叶林分布高度的不同主要是由热量(海拔高度)造成的。第7题丙图中苔原带缺失是因为纬度低且海拔低,不符合苔原带的形成条件。
4. **地理资源分布**:第8-9题关注的是地理资源的分布特征。资源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较为丰富,南极地区尤其突出。资源的分布面积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而减小,且并非所有国家都充足,尤其对于人口大国,可能需要进口。
5. **山区公路建设**:第10-11题涉及山区公路设计。早期的“之”字形设计是为了减缓坡度,而现在高速公路的直线化则得益于科技水平的提高,能够克服地形障碍,缩短行驶距离。
6.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第12-13题讨论的是海平面上升对黄浦江沿岸地区的影响。内涝威胁主要是由于地势低平、流速慢以及台风带来的暴雨。第13题中防汛墙高度的变化直接原因是相对海平面的升高,导致风暴潮位升高。
7. **人口增长模式**:第14题通过人口金字塔图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图甲显示的是“低—低—低”模式,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8. **人口结构对比**:第15题比较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户籍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更为合理,劳动力比重可能更大。
9. **人口容量与人口密度**:第16-18题讨论了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的测算。第16题指出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生物资源。第17题中,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远未达到理论值,而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已接近或超过其合理容量。第18题日本的人口密度高,但生活水平高,归因于科技发达,资源利用率高。
10. **城市停车问题**:最后的案例研究了城市住宅区的停车问题,车辆与停车位的供需失衡导致了交通拥堵等问题。解决方法可能包括优化停车管理、建设立体车库、鼓励公共交通等。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规律、资源分布、交通规划、气候变化、人口问题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际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