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及知情同意制度是医疗服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患者的基本权利和医疗伦理。在这一制度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确保患者对其病情、治疗方案、潜在风险、预期利益、费用开支以及临床试验等重要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在获得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知情的选择,包括接受或拒绝治疗。
患者知情同意权是指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疾病详情、医生建议的治疗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好处。患者在充分了解所有信息后,有权选择接受或拒绝治疗,这是患者自主权的重要体现。医院及其工作人员应尊重并执行这一权利,主动承担医疗告知的义务。
在告知方式方面,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门诊公告、入院须知、书面的知情同意书、病程记录,以及口头告知等。具体的告知方式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进行医疗告知的人员必须是在医院注册的医务人员,或者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人员,以确保信息传递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对于告知对象的确定,首先考虑的是患者本人。如果患者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么直接向患者本人告知。若患者为未成年人或精神障碍患者,需要告知其法定监护人,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对于无法行使知情选择权的患者,例如意识丧失的成年人,其知情同意权将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近亲属代表行使,前提是患者已签署“患者授权委托书”。
告知的过程应该贯穿于诊疗的全过程,不仅包括诊断、治疗、麻醉等主要环节,也包括用药、饮食、休息等活动。对于关键性的医疗决策,医务人员需要多次向患者或家属解释,确保他们理解并作出明智的决定。
在患者入院前,接诊医师需要告知病情、初步诊断、住院理由、预计费用以及病房情况。分诊护士则负责介绍住院流程和病房位置。入院时,除了提供“住院须知”,还需要介绍病区环境、医疗团队,并详细说明初步诊断、检查和治疗计划。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不断更新和补充信息,确保患者和家属了解治疗进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医患沟通及知情同意制度旨在构建透明、公正的医疗环境,保护患者权益,促进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通过规范的告知流程和内容,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同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