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
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尤其在宋代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柳永、秦观、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词人的作品,不仅艺术成就高超,而且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
一、柳永《八声甘州》
1. 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具有清冷、悲壮的特点。词中描绘了潇潇暮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残照下的楼宇,以及红衰翠减的自然景色,呈现出深秋的萧瑟景象,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2.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描绘了一幅女子在妆楼凝望远方,期待心爱的人归来的画面。这句词通过女子的错觉,表现出对远方游子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等待,富有动态美和深情。
二、秦观《鹊桥仙》
1. 上片可概括为“鹊桥相会”,下片为“离别之痛”。
2. 上片中的环境描写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营造了神秘而浪漫的氛围,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聚增添神秘色彩,同时反衬出他们相聚的短暂与珍贵。
3. 此词主旨在于赞美坚贞不渝的爱情,即使每年只有一次相会,仍胜过人间无数平凡的夫妻生活。
三、李清照《声声慢》
1. 词中选用的景物包括:晚来的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都渲染了词人的哀愁情绪。
2. 写的是秋季,从“乍暖还寒时候”、“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等句可以判断。提到“雁过”,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大雁常象征着离别和思乡,此处强化了词人的孤独和忧伤。
3. 语言特点是委婉细腻,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度。另外,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运用反问,使情感更加深沉。
4. 本词的愁,超越了个人的情感,反映出战乱年代百姓生活的困苦和社会动荡带来的不安。
四、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穿”“拍”“卷”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赤壁壮观的自然景象,赋予静态的石头动态感,强化了江水汹涌的气势。
2. 上片最后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赞美了江山之美,又引出下片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3.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运用夸张手法,展现出周瑜运筹帷幄的英勇智谋,将敌军的溃败描述得戏剧性十足。
4. 苏轼选择周瑜,可能是因为周瑜年轻有为,与自己抱负未竟形成对比,同时,周瑜的英姿与赤壁的壮丽景色相得益彰,更能引发诗人对英雄事迹的追忆。
5. “人生如梦”并非消极,而是表达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对英雄事迹的向往与自我反省。
五、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辛弃疾善用典故,如“孙仲谋”(孙权)、“刘裕”(寄奴)、“元嘉草草”(刘义隆)等,表现对英雄的怀念和对国家的忧虑。其他词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也是巧妙运用典故,描绘元宵节的繁华场景。
2. 稼轩独钟孙仲谋,是因为孙权保家卫国、奋发有为,与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恢复中原的渴望。
3. 结尾以廉颇自况,表达词人虽然年老,但壮志未酬,希望能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4.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两词均怀古抒怀,但《永遇乐》侧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念奴娇》则通过描绘历史事件,抒发个人壮志与感慨。
六、白朴《越调·天净沙·秋》
1. “一点飞鸿影下”是动态元素,打破了前文静止的秋景,为画面增添了生机,同时由飞鸿引发对远方的联想,增加了曲子的意境深度。
2. 两首小令在观景视点上都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表现手法上都通过列举意象来描绘秋景,语言特色均简洁明快。意境上,白朴的曲子呈现宁静和谐,马致远的曲子则渲染出旅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主旨上,白朴描绘的是秋日的静美,马致远则反映了游子的漂泊与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