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知识点总结
#### 一、基本概念及原理
**1. 朗伯定律与比耳定律**
- **朗伯定律**:表明光的吸收强度与吸收介质的路径长度成正比。公式表示为:\[ A = KCL \],其中 \( A \) 表示吸光度,\( C \) 是溶液浓度,\( L \) 是光程长度(通常单位为厘米),\( K \) 为比例常数。
- **比耳定律**:指出光的吸收强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结合朗伯定律,形成了朗伯-比耳定律,即:\[ A = \varepsilon CL \]。这里 \( \varepsilon \) 表示摩尔吸光系数,是物质特有的性质,单位通常为 \( L\cdot mol^{-1}\cdot cm^{-1} \)。
**2. 摩尔吸光系数(\( \varepsilon \))**
-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当物质浓度为 \( 1mol/L \),液层厚度为 \( 1cm \) 时,溶液的吸光度。它是衡量物质吸收特定波长光的能力的指标。
- 公式:\[ A = \varepsilon CL \]。
- 特点:与溶液浓度、液层厚度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及其所处环境(如温度、pH 值等)有关。
**3. 吸光度与透射比的关系**
- **吸光度**(\( A \)):表示光被吸收的程度。
- **透射比**(\( T \% \)):表示透过样品后的光线强度与入射光线强度的比例。
- 关系式:\[ A = 2 - \log_{10}(T\%) \]。
**4. 分光光度计的选择**
- 波长范围:使用玻璃比色皿适用于波长大于 \( 350nm \) 的情况,石英比色皿适用于小于等于 \( 350nm \) 的波长区域。
- 应用范围:紫外吸收光谱法广泛应用于含有双键(特别是共轭体系)的化合物的鉴定,例如含羰基、羧基、硝基等官能团的脂肪族化合物,以及芳香族化合物等。
#### 二、仪器原理与操作要点
**1.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与光源**
- **752型分光光度计**:
- 采用自准式光路。
- 波长范围:\( 200-1000nm \)。
- 在 \( 320-1000nm \) 范围内使用钨丝灯作为光源。
- 在 \( 200-320nm \) 范围内使用氢弧灯作为光源。
- **注意事项**:
- 比色皿的正确使用:只能接触比色皿的磨砂面,避免触碰透光面;使用擦镜纸清洁透光面,禁止使用滤纸擦拭。
- 选择合适的溶剂:饱和碳氢化合物在紫外区不产生吸收,常作为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的溶剂。
**2. 光谱分析中的关键概念**
- **可见光与紫外光**:
- 可见光波长范围:约 \( 400-760nm \)。
- 紫外光波长范围:约 \( 200-400nm \)。
- **光吸收定律的应用**:进行定量分析时,需采用单色光作为入射光。
- **颜色的产生**:物质呈现特定颜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特定波长的光。例如,\( CuSO_4 \) 溶液呈现蓝色是因为它吸收了黄色光波。
**3. 实验技巧**
- **选择最佳测量条件**:在分光光度法中,理想的吸光度读数范围是 \( 0.2-0.7 \)。
- **利用摩尔吸光系数进行定性分析**: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摩尔吸光系数,这些参数可用于物质的定性鉴别。
- **吸收曲线的意义**:
- 确定最大吸收波长,提高检测灵敏度。
- 不同物质的吸收曲线形状各异,可以作为定性分析的依据。
- **选择吸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不同物质因分子内部结构的不同,能级间的能量差异也不同,导致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
- 通过研究物质的选择吸收特性,可以推断分子的结构信息。
#### 三、常见错误与理解误区
- **误解1**:溶液浓度加倍时,投射比并非简单地加倍。
- **误解2**:可见、紫外光吸收光谱是由分子内部的电子跃迁产生的,而非原子振动或转动。
- **误解3**:显色反应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反应时间。
- **误解4**:摩尔吸光系数与溶液浓度无关,但与物质本身的特性紧密相关。
- **误解5**:摩尔吸光系数越大,并不代表物质对某波长光的透过能力越强,而是表示物质对该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
- **误解6**:不同的分光光度计可能使用不同的光源,如 \( 722型 \) 和 \( 752型 \) 分光光度计使用的光源就不同。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食品科学、化学等多个领域。通过掌握其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及操作要点,能够有效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了解并避免常见的理解误区有助于更准确地应用这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