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与钢结构在现代建筑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钢结构因其优异的性能和经济效益而备受青睐。超高层建筑通常指的是50层至100层的建筑,这类建筑需要面对更大的风荷载和侧向位移问题,因此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钢结构设计的核心在于平衡力学性能和成本效益。在高层钢结构中,经济预算是基于每平方英寸地板面积上的钢材用量来确定的。随着楼层的增加,钢材的平均重量也会相应增加,但通过结构创新,工程师们致力于降低这一成本。例如,图示1中的曲线A和B展示了不同框架在受侧向荷载情况下的钢材重量变化,目标是找到降低成本的优化设计方案。
钢结构体系的发展包括了多种创新构造,如刚性带式桁架框架结构,常用于连接外部柱子和内部带式桁架,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1974年的威斯康森银行大楼就是此类结构的实例。框架筒结构则通过将所有构件相互连接,形成立体的刚性筒体,如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其双筒构造极具代表性。斜撑桁架筒体通过斜撑构件将独立布置的外柱连接,形成共同工作的筒体,如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其用钢量与传统四十层建筑相当。
随着建筑高度的提升,筒体结构进一步发展为捆束状,以提高效能和稳定性,如西尔斯罗巴克总部大楼,拥有9个筒体,展现出新颖的建筑风格。薄壳筒体系统则是为了增强抗侧力和抗侧移能力,通过正面墙体和板与筒体协同工作,提供大空间且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如匹兹堡的One Mellon银行中心。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有各种体系来适应高层建筑的需求,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钢筋混凝土同样能在高层建筑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筒体结构和框筒结构等,它们与钢结构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高层建筑的发展。
总结来说,高层结构及钢结构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结构设计、成本控制、创新体系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对风荷载、地震荷载的抵御能力。无论是钢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都在不断追求更高效、更经济的解决方案,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超高层建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