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中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劳动者、雇主和政策制定者的行为。以下是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详细阐述:
1. **卖方垄断企业**:这类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但其在劳动市场上却面临完全竞争。这意味着企业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但在雇佣劳动力时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工资水平。
2. **互补性生产要素**:当A要素增加时,B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上升,表明A和B是互补的。例如,技术工人与机械设备通常是互补的,因为技术工人的技能可以提高设备的效率。
3. **劳动供给**:劳动供给衡量的是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工作时间,通常以人-小时数来表示。它受到工资、个人偏好、家庭状况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4. **人力资本**:这是指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这些都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和收入。人力资本具有无形、时效性、收益递增、累积性和潜在创造性等特征。
5. **计时工资制**:计时工资是以工作时间为基础计算工资的制度,常见的单位有小时、日、周或月。工资等于工作时间乘以每单位时间的工资率。
6.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VMP是劳动的边际产品(MP)与产品价格(P)的乘积,表示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它是企业决定雇佣多少劳动力的重要依据。
7. **劳动力参与率**:衡量经济活动的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
8.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健康改善、子女培养等活动,旨在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效率。
9. **效率工资**: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能使雇主从提高工资产出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从而最大化利润。
10. **特殊培训**:针对特定企业或岗位的培训,提高员工在该企业内的技能,对其他企业则效果有限。
11. **希克斯-马歇尔定理**:描述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工资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替代性、需求价格弹性、供给弹性以及劳动成本占比。
12. **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衡量两种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替代关系,正值表示替代,负值表示互补。
13. **补偿性工资差别**:由于工作环境差异,某些职业需要更高的工资来吸引和留住劳动者。
14. **劳动力市场歧视**:相同生产力的劳动者因非经济特征差异(如种族、性别等)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现象。
15. **普通培训**:对不同企业都适用的培训,可提高基础技能,但容易导致员工流动。
16. **统计性歧视**:企业基于求职者群体特征而非个体能力做出决策时产生的歧视。
17.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当工资提高到一定程度,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劳动者减少工作时间,形成负斜率段。
18. **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比例税、累进税和累退税制会影响劳动者的激励,累进税可能降低高收入者的劳动供给。
以上概念构成了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框架,它们不仅解释了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原理,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解和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