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金属及其合金的性质、加工方法以及它们在受热处理时的微观结构变化。热处理包括淬火、回火、正火、退火等过程,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等力学性能。
在试卷的填空题部分,涉及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渗碳方法:分为气体渗碳、液体渗碳和固体渗碳,目的是提高金属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
2. 石墨形态:普通灰铸铁中的石墨呈片状,可锻铸铁中为团絮状,球墨铸铁为球状,蠕墨铸铁则呈现蠕虫状。
3. 金属晶体缺陷:点缺陷(如空位、杂质原子)、线缺陷(位错)和面缺陷(晶界)。
4. 特殊性能钢:包括不锈钢、耐热钢、耐磨钢等,这些钢种具有特定的抗腐蚀、耐高温或耐磨损能力。
5. 金属断裂形式:通常分为延性断裂和脆性断裂,前者伴随着明显的塑性变形,后者则在断裂前几乎无塑性变形。
6. 碳钢分类:按脱氧程度分为沸腾钢、镇静钢、半镇静钢和特殊镇静钢。
7. 碳化物类型:包括合金碳化物和复杂碳化物,影响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8. 金属晶体结构:常见的是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结构。
9. 合金相图:包括共晶相图、包晶相图、共析相图,以及具有稳定化合物的二元相图,它们描述了合金成分和温度对相变的影响。
10. 感应表面淬火技术条件:主要包括淬火频率、功率和深度控制,以确保表面硬化层的形成。
选择题部分涵盖了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不锈钢类型、铸铁的断口特征、渗碳钢的定义、马氏体形态、金属结晶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热处理工艺的选择、C曲线对淬火性能的影响、工具钢的应用、表面淬火后的组织、钢材的铬含量、金属变形类型、黄铜的成分、相图中的相析出以及冷热加工的区分。
名词解释部分可能涉及到的定义:
1. 加工硬化: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后,由于位错密度增加导致硬度上升的现象。
2. 结晶:物质从过饱和或过冷状态转变为晶体的过程。
3. 稀有金属:指在地壳中含量相对较低、开采和提炼较为困难的金属,如钨、钼、钽等。
4. 自然时效:金属或合金在室温下缓慢进行的硬化过程,通常伴随着内应力的释放。
以上内容概述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分类、性质、缺陷、热处理工艺以及相关术语的定义,这些都是理解和应用金属材料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