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概念,由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在19世纪初发现。这个定律阐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欧姆定律公式为:电流(I)等于电压(V)除以电阻(R),即 I = V/R。
1. 当小灯泡的电阻不变时,加在其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的电流也会越大。相反,如果电压保持不变,电路中的电阻增大,电流则会减小。
2. 欧姆是德国的物理学家,他发现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被称为欧姆定律。这个定律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电路分析提供了基础。欧姆的名字被用来命名电阻的单位,即欧姆(Ω)。
3. 在实验中,通常使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电压表来测量电压。电阻箱可以用来设置固定的电阻值,而滑动变阻器可以连续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从而调整电流。
4. 根据欧姆定律,电灯工作时的电阻可以通过电压和电流计算得出,即 R = V/I = 220 V / 0.11 A = 2000 Ω。
5.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随着电阻的增加,电流在减小,这表明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6. 短路发生时,电路中的电阻很小,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会变得非常大,这会导致温度急剧上升,可能引起火灾。
7.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即电流与电压的比值是一个恒定值,这是欧姆定律的体现。
8. 电阻的大小并不受电压的影响,所以无论施加的电压是1 V还是10 V,电阻值保持不变,仍为0.5 Ω。
9. 电阻R是导体的固有属性,不会因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而改变,因此选项D正确。
10. 对于一个导体,当电流增加0.3 A,意味着电压也增加了,因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如果原来的电压是1.5 V,电流0.3 A,那么增加的电流对应电压也是1.5 V,总电压变为3 V。此时,根据欧姆定律,电阻R仍为原值,即5 Ω。
11. 图像分析表明,两条直线的斜率不同,斜率代表电阻的倒数,斜率较大的直线对应的电阻较小,因此R甲>R乙。
12. 当电流表和电压表位置对调时,电流表会串联在电路中,由于其内阻远小于实际负载电阻,所以电流表的读数几乎为零,电灯不亮,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因此D选项正确。
13. 对于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已知R2的电流是0.3 A,电压为9 V,因此R2两端的电压 U2 = IR2 = 0.3 A * 10 Ω = 3 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R1两端的电压 U1 = U - U2 = 9 V - 3 V = 6 V,利用欧姆定律,R1的阻值 R1 = U1 / I = 6 V / 0.3 A = 20 Ω。
14.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电路图通常是一个含有电源、可调电阻(滑动变阻器)、固定电阻以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串联电路。
15.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需要保持电压恒定。当电阻更换为10Ω时,为了维持电压表的读数不变,应相应地调整滑动变阻器,使电路中的总电阻匹配,保持电流不变。
这些练习题涵盖了欧姆定律的基本应用,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的计算,短路的理解,以及欧姆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初中物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