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分: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物质,如天然气燃烧。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不涉及新物质的生成,如冰融化成水。
2. 分子的性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但分子间的距离可能会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3. 有机合成材料: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由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构成。
4. 灭火原理:灭火可以通过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或隔绝空气来实现。例如,用锅盖盖灭火是隔绝空气,而非降低油的温度。
5. 铁的腐蚀: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铁锈,导致体积膨胀,所以铁屑生锈后,量筒内的液面上升。
6. 粗盐提纯:除去粗盐中的MgCl2、CaCl2等杂质,通常采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除去Mg2+)、碳酸钠溶液(除去Ca2+)然后用稀盐酸调pH值以除去过量的碱性物质。
7. 化合物元素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6g化合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推断出化合物中一定含碳、氢元素,但无法确定是否含氧元素,因为氧元素可能来自反应的氧气。
8. 金属活动性顺序:Fe比Cu活泼,可以置换AgNO3和Cu(NO3)2溶液中的Ag和Cu,但不生成气体,说明Fe未与酸反应,表明滤渣中不含Fe。
9. 碘离子的结构:I-的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加上电荷数,x=17+1=18;碘是非金属元素;与碘化学性质相似的微粒应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因此是Cl-。
10.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在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将t3℃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甲会析出晶体,溶液质量小于乙;从甲溶液中得到甲的固体,可通过蒸发结晶;配制5%的甲溶液需要的仪器包括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等。
1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小苏打是NaHCO3,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C2H5OH);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方程式为2H2O → 2H2↑ + O2↑。
12. 碘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代表最外层电子数,对于碘离子,x=18;碘是非金属元素;与碘化学性质相似的微粒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因此是Cl-。
13.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t3℃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2℃,甲的溶解度下降更多,会有晶体析出,故甲溶液质量小于乙;从甲溶液得到甲固体,通常通过蒸发溶剂;配置一定浓度溶液所需仪器包括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14. 探究木炭粉和氧化铜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中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氮气用于排除空气,防止产物被干扰。
15. 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包括检查装置气密性、称量样品、通氮气、加热、冷却、再次称量,以分析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确定产物。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分子性质、有机合成材料、灭火原理、铁的腐蚀、粗盐提纯、化合物元素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溶解度曲线、化学方程式书写、离子结构、实验操作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