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中转站是城市垃圾处理的关键节点,负责将前端收集的垃圾通过压缩运输至终端处理设施,如填埋场或焚烧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产量逐年增长,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和废水处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武汉市的规划中,预计建设10座大型垃圾中转站,而废水处理,尤其是渗滤液处理,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渗滤液主要来源于生活废水、冲洗废水和垃圾自身的压缩过程,其中垃圾渗滤液污染程度高,含有复杂的有机物和高浓度的COD(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尽管中转站渗滤液的产量相对于填埋场和焚烧厂较小,但因其高污染性,需要进行专门处理。渗滤液的水量会受到垃圾收集、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夏季通常产量更大。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水量可以根据垃圾转运量的10%估算,大、中型中转站的日产生量在50至300吨之间。根据相关技术规范,雨水和生活污水应接入市政管网,而渗滤液和冲洗废水则需要独立处理系统。处理方式应遵循地方和国家的标准,通常包括预处理后接入城市污水管网或达标排放。
排放标准通常参照《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废水需达到《综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三级排放标准,涉及的主要污染物指标包括COD、氨氮和悬浮固体(SS),以及pH值。废水处理工艺多样,包括生物处理、物化处理和土地处理等。常见的组合工艺是“厌氧+生化+膜处理”,例如,湖南长沙第一垃圾中转站就采用了厌氧反应器、MBR(膜生物反应器)和纳滤膜系统的处理流程。
这种处理工艺首先通过厌氧反应器降解部分有机物,然后利用MBR系统进行生物降解,MBR能有效去除BOD(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最后通过纳滤膜系统进一步去除溶解性物质,确保出水达到排放标准。整个流程旨在高效地净化渗滤液,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可持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