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设计规格书》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文档,它详细定义了软件系统的设计细节,包括硬件配置、资源配置、逻辑框图等方面,为后续的编程和实现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1. 硬件配置:
硬件配置部分主要关注的是系统的物理组成部分。在描述中,I/O地址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应对设计变更可能带来的地址冲突,系统采用了预留地址的策略,确保每个站点都有一定的地址空间可以用于未来扩展,避免大规模的地址调整和图纸修改。例如,LCS1的I/O地址分配中,不同的DIM(数字输入/输出模块)和DOM(数字输出模块)被赋予特定的DP地址,同时留有备用地址,以便于灵活应对设计变化。
1.1.1 LCS1 I/O地址的分配展示了具体到各个框架的DP地址,如B框架的DP地址10和C框架的DP地址11,并详细列出了各个模块的I/O范围,如DIM1至DIM4的输入和输出地址,以及DOM1和DOM2的输出地址,还有AIM1的输入地址等。
2. 资源配置:
这部分主要涉及到软件资源的分配和规定。公用变量的规定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通信效率。程序结构的规划则涉及到代码的组织和模块化,通常包括主程序、子程序、中断服务程序等,以保证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资源划分则进一步细化,可能包括内存分配、处理器时间分配等,旨在优化系统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2.1 公用变量的规定是为了确保不同模块间的通信有效且无误,通过定义全局变量、共享变量或通信协议来实现。
2.2 程序结构的设计是软件设计的核心部分,良好的程序结构能提高代码的复用性,降低维护成本,同时也方便团队协作。
2.3 资源划分则根据软件需求和硬件能力,合理分配内存、CPU时间等,以确保软件运行的高效稳定。
3. 逻辑框图:
逻辑框图是系统设计的可视化表示,它展示了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数据流。在LCS1至LCS3的逻辑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逻辑控制单元的工作流程和它们之间的交互。这些框图对于理解和调试软件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直观地描绘了系统的工作原理。
3.1 LCS1逻辑框图详细列出了LCS1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框图可以理解其对输入信号的处理方式以及如何驱动输出设备。
3.2 LCS2和3.3 LCS3的逻辑框图类似,分别展示了LCS2和LCS3的控制逻辑,这些逻辑单元可能涉及到复杂的控制算法和决策流程。
《软件设计规格书》为整个软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蓝图,确保了软件开发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通过对硬件配置的规划、资源的有效分配以及逻辑流程的清晰描绘,这份规格书使得软件开发团队能够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工作,从而提高软件质量并降低项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