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器(PLC)基础知识】
1.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的起源:世界上第一台PLC诞生于1969年的美国。这标志着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2. PLC的核心组成部分: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PLC的核心,负责执行程序,协调PLC的所有操作。
3. PLC的通信能力:通过通信接口,PLC能够与其他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其他PLC或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实现网络化通讯。
4. PLC的工作模式:PLC采用循环的顺序扫描工作方式,即不断循环地读取输入信号,执行程序,然后更新输出状态。
5. 输入/输出处理:集中输入方式是指在扫描周期的开始或结束,一次性采集所有输入信号并存储在输入映像寄存器中。输出映像寄存器则保存着PLC准备输出的信号状态。
6. 梯形图编程:PLC的梯形图编程遵循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扫描原则,这种图形化的编程方式便于理解和调试。
7. CPU214的I/O点数:CPU214型PLC拥有14个输入点和10个输出点。
8. 寻址方式:双字寻址适用于如VD28这样的地址,而QW1、V10和I0.0分别代表字节、字和位寻址。
9. 字寻址:只能使用字寻址方式存取信息的寄存器有AIW,用于模拟量输入。
10. 定时器设置:在S7-200 CPU212中,T33定时器要定时10s,设定值应设为1000,因为定时器的计数值是毫秒为单位。
**填空题关键知识点:**
1. PLC的早期指令系统主要支持逻辑运算。
2. PLC的工作方式是不断循环的顺序扫描。
3. PLC的编程语言主要包括梯形图、指令表和功能图。
4. EU指令在条件满足时产生一个扫描周期的脉冲。
5. 每个定时器都有当前值寄存器和状态位。
6. 整数加减运算可能产生溢出,溢出时SM1.1标志位被置1。
7. PLC输入接口接收开关量和模拟量输入。
8. 梯形图扫描遵循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规则。
9. 接触器的常开触点可用于控制电路的联锁。
**简答题关键知识点:**
1. 继电器与接触器的区别:继电器主要用于小电流控制电路,无灭弧装置,可扩展各种功能;接触器用于大电流主电路,有灭弧装置,一般不扩展。
2. 扫描周期是PLC执行一次完整扫描的时间,包括输入采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分别处理输入信号、执行程序和更新输出状态。
3. 启-保-停电路设计:合上主开关,启动按钮使接触器吸合,电机启动并自锁;停止按钮断开接触器线圈,电机停止。
4. TONR和TON定时器:两者都是在输入为“1”时开始计时,但TONR在输入变为“0”时不复位,而TON会立即复位,TONR需要通过复位指令才能清除当前值。
**分析题未提供具体内容,无法给出具体分析。**
以上内容详细解释了PLC的基础概念、工作原理、I/O处理、编程方式以及常见应用,展示了PLC在自动化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和灵活性。